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常見急性皰疹性
皮膚病。臨床以成簇的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或三叉神經的分支分布,伴有神經痛為特點。老年患者隨著年齡老化、免疫功能低下,尤以神經痛顯著;部分患者遺留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現將我科從1994年8月~2004年8月收治資料完整的118例老年患者病例總結報告如下。(下轉第108頁)(上接第103頁)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8例中男87例,女31例;年齡最大89歲,最小60歲,平均67.9歲;病史最長40天,最短1天,春秋季發病72例(61.0%),夏季26例(22.0%),冬季20例(16.9%);住院時間最長78天,最短7天,平均14天。
1.2 既往史 曾患
冠心病、
糖尿病、慢性
支氣管炎、
肝硬化等慢性病患者57例(48.3%),患
惡性淋巴瘤3例,急性淋巴細胞性
白血病1例。初診誤診為其他科疾患者45例(38.1%)。
1.3 臨床類型 尋常型56例(47.5%),大皰型40例(33.9%),血皰型14例(11.9%),壞死型5例(4.2%),復發型1例,Ramsey-Hunt綜合征2例。
1.4 發病部位 肋神經區48例(40.7%),三叉神經區30例(25.4%),腰骶部23例(19.5%),頸肩部14例(11.9%),上肢3例(2.5%)。
1.5 臨床癥狀 發生神經痛116例(98.3%),劇烈神經痛者76例(65.5%)。
1.6 治療 He-Ne激光局部照射90例(76.3%),強的松87例(73.7%),阿昔洛韋72例(61.0%),泛昔洛韋23例(19.5%),
胸腺肽等生物制劑75例(63.6%),多慮平35例(29.7%),維生素E、維生素B1等118例(100%),局部神經根阻滯麻醉治療15例(12.7%),遠紅外線照射40例(33.9%)。
1.7 療效及預后 118例共治愈103例(87.3%),2例Ramsey-Hunt綜合征面癱均恢復。遺留感覺異常或PHN 15例(12.7%),繼續給予多慮平及神經營養藥、柴胡舒肝飲或局部神經根阻滯麻醉。隨訪觀察3個月恢復12例,6個月仍未恢復者3例。
2 討論
老年帶狀皰疹患者具有發疹重、臨床癥狀重、疼痛劇烈且容易發生PHN、初診誤診率高等特點,臨床盡早聯合用藥可以縮短病程及神經痛時間。有學者[1]研究發現疼痛時間及后遺癥的發生與VZV抗體滴度呈正相關,通常在發病1周內抗體滴度大多處于低水平,第2周顯著升高及第4周內一直處于高水平,此階段臨床表現為劇烈疼痛,治療上關鍵在于抑制病毒抗體產生,減少受累神經細胞的損傷,皮質類固醇具有減少抗體產生,抑制炎性細胞趨化,保護受累細胞受到破壞的作用。我科對于在無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禁忌證、無機體免疫功能明顯低下的情況下(如急性
腫瘤、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等),及早給予強的松治療(73.7%)。另外根據老年人由于組織退化,修復神經的功能降低,免疫功能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時應用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物如胸腺肽等(63.6%),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縮短病程,減少PHN發生。
Schmader[2]等指出消極的生活方式、缺乏社會支持、抑郁、患
癌癥或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均增加帶狀皰疹發生的危險性,這些因素符合老年人群體特點。本組病例統計患慢性疾病57例(48.3%),癌癥4例(3.4%),我科在治療時針對神經痛及PHN,尤其是疼痛劇烈者,給予抗抑郁藥多慮平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PHN采用綜合治療療效差或對藥物有禁忌的患者,筆者予以神經根阻滯麻醉治療,9例PHN在3個月內緩解及消失。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2期;《老年帶狀皰疹的特點及神經痛治療(附118例分析)》;韓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