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替沙星是1999年底在美國上市的新型第4代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廣譜的抗菌特點。它對革蘭陰性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且對革蘭陽性菌、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以及分枝桿菌等也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而且幾乎沒有潛在的光敏不良反應[1],我們應用加替沙星治療泌尿道感染,與左氧氟沙星對照,觀察其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目的:評價加替沙星治療
泌尿系統感染的療效。 方法:將130例泌尿道感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65例,給予加替沙星200mg,靜脈滴注,qd,對照組65例,給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靜脈滴注,bid,療程5~10d,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后觀察其臨床療效。 結果: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2.3%)與對照組(81.5%)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結論:加替沙星是治療泌尿道感染有效
和安全的藥物。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取近兩年130例本院住院的泌尿道感染患者,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齡20~69歲。均具有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等,采用隨機單盲平行對照實驗方法,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加替沙星組)65例,男40例,女25例;對照組(左氧氟沙星組)65例,男38例,女27例。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符合細菌感染診斷標準,均排除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致變態反應及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損害、孕婦、哺乳期婦女和
癲癇患者。 兩組病例在性別、平均年齡、病種、療程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65例,給予加替沙星200mg,靜脈滴注,qd,對照組65例,給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靜脈滴注,bid,療程均為5d,如癥狀或尿常規檢查未改善者,可再給予5d劑量。
1.3 觀察指標 每日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前、用藥后第5d、第10d各進行一次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尿培養檢查,實驗室檢查異常者均追蹤復查至正常;細菌學檢查:治療前后對中段尿進行細菌培養,治療期間觀察患者有無惡心、
腹瀉、頭痛、眩暈等不良反應,并及時記錄。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根據衛生部1993年頒布《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痊愈、顯效、進步和無效4級。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都恢復正常,病原菌清除。顯效:病情明顯恢復,但是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4項中有1項未恢復正常。進步:病情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1項以上未恢復正常。無效:用藥后癥狀無改善或惡化。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
1.5 細菌學評價標準 細菌學評價標準按清除、未清除、再感染3級評定,并計算細菌的清除率。
1.6 統計學方法 比較兩組有效率時采用χ2檢驗,兩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療效采用χ2檢驗,兩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略)
2.2 細菌學療效結果 兩組細菌清除率經χ2檢驗,P>0.05,見表2。
表2 細菌學療效結果(略)
2.3 藥物不良反應 加替沙星組出現不良反應2例, 其中1例為面部瘙癢,皮疹,1例惡心、嘔吐,但可耐受,不影響繼續用藥,未經任何處理,停藥后全部自行恢復正常。左氧氟沙星組出現不良反應3例,表現為輕度的惡心、頭暈、
失眠, 胃腸道反應,且不良反應均可耐受,不影響繼續用藥,未作特殊處理,治療結束后可自行緩解。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1%和4.6%,兩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討論
加替沙星是一種新型的8-甲氧基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細菌DNA復制、轉錄和修復所必需的新型拓撲異構酶中的DNA旋轉酶和拓撲異構酶Ⅳ,發揮抗菌作用[2]。由于其在7位的哌嗪環上的甲基取代及8位上的甲氧基取代, 從而增強了抗革蘭陽性菌作用和抗厭氧菌作用。加替沙星同時具有良好的藥動學參數,達峰時間短,絕對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結合率低,體內分布廣泛;物間相互作用少,79%~88%以原型由腎臟排泄,半衰期長達7~14h,可以一次給藥等。加替沙星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在體內的抗菌后效應是左氧氟沙星的3倍,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更顯著的特點是幾乎沒有潛在的光毒性[3]。
本試驗將加替沙星與臨床上已廣泛應用的左氧氟沙星為對照用于泌尿系統感染的治療 ,比較兩組有效性和安全性。試驗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及細菌消除率, 且試驗組有效率、細菌清除率均大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加替沙星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療效略優于左氧氟沙星,并且用藥方便,每日只需用藥1次,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發生率低。因此,加替沙星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的藥物。
參考來源:《中國熱帶醫學》2008年7月8卷7期;《加替沙星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療效觀察》;朱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