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培氟沙星屬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具有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生物利用度高、組織分布廣、消除半衰期長等特點。對腸桿菌屬細菌如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屬、志賀菌屬、傷寒沙門菌屬等以及流感桿菌、奈瑟菌屬等具有強大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亦具有一定的作用 [1,2] 。與第三代頭孢菌素有近似的抗菌效果 [3,4] 。本文選擇46例
泌尿系統感染患者應用甲磺酸培氟沙星進行治療,觀察其療效及不良反應。
目的:評價甲磺酸培氟沙星對泌尿系統感染的療效。方法:對46例細菌性泌尿系統感染患者給予甲磺酸培氟沙星400mg/次,ivgtt,bid,療程7~10d。結果:治愈率為63.0%,有效率為91.3%,只有2例出現了輕微的不良反應。結論:甲磺酸培氟沙星適用于泌尿系統感染。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院2003年12月~2004年5月經臨床、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診斷為泌尿系統感染的患者共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齡(54±14.3)歲,其中單純性泌尿系統感染34例,復雜性泌尿系統感染12例。有癥狀者具有典型的泌尿系統感染臨床癥狀,如尿急、尿痛、尿頻等,中段尿培養為陽性和尿鏡檢WBC>10個/HP。無明顯癥狀者,相隔24h的2次中段尿培養為陽性且尿鏡檢WBC>5個/HP。
1.2 治療方法 采用甲磺酸培氟沙星(白求恩醫科大學制藥廠,批號031203,每支200mg)400mg+5%GS250ml,ivgtt,bid,療程7~10d。
1.3 觀察指標 逐日觀察記錄患者癥狀如發熱、尿急、尿頻、尿痛及體征變化;實驗室檢查: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細菌學檢查:治療前及治療后做尿細菌培養,在給藥前、后分別進行尿液和中段尿細菌培養。
1.4 療效判斷標準 按衛生部頒發標準分為痊愈、顯效、進步和無效4級。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恢復正常,病原菌清除。顯效:病情明顯恢復,但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4項中有1項未恢復正常。進步:病情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1項以上未恢復正常。無效:用藥72h病情未改善或有加重者。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本組治愈29例(63.0%),顯效13例(28.3%),進步3例(6.5%),無效1例(2.2%)。臨床總有效率91.3%。
2.2 實驗室指標 治療前尿培養病原菌為陽性有42例,治療后為4例,病原陰轉率為90.5%;WBC治療前為(12.2583±1.1574)×10 9 /L,治療后為(8.0356±0.5167)×10 9 /L,P<0.01。
2.3 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用藥后發生惡心2例,減緩靜脈滴注速度后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2/46)。
3 討論
甲磺酸培氟沙星為新一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可殺滅繁殖期與相對靜止期的細菌 [5] 。本研究發現甲磺酸培氟沙星治療泌尿系統感染臨床有效率達91.3%,對泌尿系統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好轉,是臨床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優先選用的抗菌藥物之一,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4年11月1卷4期;《甲磺酸培氟沙星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療效》;薛光運 郭云霞 田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