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仿藥掀創新風暴,齊魯、正大天晴、恒瑞爭搶千億場!
因為一樁無證據舉報,紫杉醇白蛋白在中國的首仿藥競爭,進入焦灼狀態。
一邊是中國制藥界的“研發一哥”恒瑞,一邊是“老大哥”石藥集團,無論誰率先獲得“首仿藥”批文,擁抱它的,至少是每年數千萬美元的中國市場。
而這僅僅是2015年8月,中國藥品審評審批綜合改革啟動后,本土各大藥企,對首仿藥展開激烈角逐的縮影。
健識君統計,2016年1月29日,自國家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CDE)公示首批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的藥品名單至今,23批共計263個國家優先審評審批藥品中,陸續涌現出35個首仿藥,涉及20家企業。
其中,既有石藥、齊魯、恒瑞、正大天晴等本土藥業研發“梯隊”,也有北京萬生藥業、成都明日制藥這些“新鮮面孔”。
仿制藥的研發方向,仍以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大病種,以及單抗類“明星藥”為主要陣地。
上述數據突顯,一場由本土藥企“接棒”的,全球“明星”原研藥搶仿戰役,已經拉開。
瞄準首仿藥
石藥恒瑞啟動暗戰模式
美國的《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恢復法》中明確,首仿藥是在“專利無效或者批準正在申請的藥物不會侵犯專利”的情況下,個仿制申請者將擁有180天的市場專賣權。
事實上,首藥物的研發難度和成本都明顯低于創新藥,產品療效已充分被原研藥驗證。此時,首仿藥一旦上市,有望憑借低廉的價格迅速占領市場,甚至可以替代昂貴的原研產品成新任霸主。
這樁“投資少、風險低、見效快”的買賣,目前已為中國傳統藥企轉型升級,新興藥企開疆拓土的“必爭之地”。在上述35個進入國家優先審評序列的首仿藥產品中,健識君發現,CDE在2016年10月公示的《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注冊申請的公示(第十一批)》中,恒瑞醫藥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以首仿品種位列其中。
第十一批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注冊申請的公示名單

5個月后,2017年3月,CDE第十四批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的藥品注冊申請公示中,石藥集團研發的同種產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也以“首仿”為由之一,列入優先審評審批。
第十四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注冊申請的公示名單

根據首仿藥只能審批一家企業的國際通行原則,石藥集團與恒瑞醫藥的首仿藥之爭已經打響。
隨后,健識君發現,在2017年6月20日,恒瑞醫藥與石藥集團申報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又雙雙列入擬納入優先審評審批名單,此次恒瑞醫藥用了新的受理號,而石藥集團仍用之前的受理號。此次納入理由是臨床急需、市場短缺。
第二十批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注冊申請公示名單

從公開信息看,恒瑞醫藥和石藥集團均已完成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的仿制藥BE試驗,并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綠色通道。加之是市場短缺藥品,無論終誰率先搶仿成功,迎接它的,都將是年銷售收入以億元計的巨大市場。
恒瑞醫藥公告顯示,2016年,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結合型)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3448萬美元,全球市場銷售額約為10億美元。
競爭激烈
本土藥企向跨國藥企“開炮”
在35個首仿藥優先審評審批名單中,齊魯制藥以7個品種一枝獨秀,成為申請首仿藥審評注冊數量多的企業,而江蘇恒瑞、正大天晴、石藥集團緊隨其后形成首仿藥角逐“戰團”。
在這場首仿藥的優先審評角逐中,江蘇恒瑞和石藥分別申請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恒瑞申請的帕立骨化醇注射液,正大天晴申請的利奈唑胺注射液,齊魯制藥申請的拉坦噻嗎滴眼液,都屬于“明星”產品,跨國藥企的原研藥,已創下每年以億美元計的巨大市場。
以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為例,由新基醫藥(后被百濟神州收購)研發生產的原研藥,在2015年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3614.2萬美元,全球市場銷售額約為9.9億美元;輝瑞擁有的原研專利產品——利奈唑胺注射在全球市場的銷售規模則高達14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首仿藥一旦成功上市,必將迫使原研藥在中國甚至全球市場降價,以挽留市場,這些明星藥的學術營銷大戰一觸即發。”
2016年12月,齊魯制藥旗下吉非替尼片的首仿藥——“伊瑞可”成功上市之后,迫使阿斯利康的原研產品“易瑞沙”從之前的15000元降至約7000元。近日,健識君查詢福建省藥械聯合限價陽光采購網發現,易瑞沙新的零售價僅為2358元,降幅近90%。
實際上,在中國醫藥改革多項政策的沖擊下,跨國藥企的“明星”原研藥,已迎來降價潮。
2017年8,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特羅凱(厄洛替尼)將降價30%,具體的降價幅度可能因各地基礎價格差異而略有不同。目前,特羅凱的報價約為4600元/盒/7片(150mg)。
而2016年、2017年,國家衛計委、人社部分別組織的兩輪藥價談判中,GSK旗下治療慢性乙肝的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韋瑞德)降價67%;阿斯利康研發生產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鹽酸吉非替尼(易瑞沙)降價55%;諾華制藥將其重磅產品雷珠單(諾適得)在中國醫院終端的價格從9800元/支調低至7200元/支,每支降價2600元,降幅達26%。
跨國藥企之所以在中國市場頻繁降價,表面上來看原因各異,受醫改政策影響較大,但本質上,還是迫于中國藥企的創新性競爭壓力。業內普遍認為,首仿藥的陸續上市,讓跨國藥企的“超國民待遇”逐步消失。
政策紅利
首仿藥角逐千億市場
2015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正式啟動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重新定義新藥和仿制藥,開創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綠色通道”,鼓勵藥企在中國研發創新。
到今年10月9日,中辦、國辦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本土藥企在首仿藥領域的研發競爭,已蔚然成風。
由于首仿藥與原研藥在質量和療效一致性上的“榜樣”作用,我國的藥改,已逐漸梳理出:鼓勵首仿、強力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兩大改革“舉措”。
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多次提出,本輪藥品審評審批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讓中國的仿制藥在質量和療效上與原研藥一致,在臨床上可以相互替代,既可以節約醫療費用,同時提升制藥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促進制藥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也意味著,首仿藥,特別是進入優先審評審批通道的首仿藥,一出生(獲批上市),即可優先享有目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政策紅利
2016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明確指出,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品種,在醫保支付方面予以適當支持,醫療機構應優先采購并在臨床中優先選用。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采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縱觀國際,美國的首仿藥鼓勵政策包括,企業申報審批成功,將獲得180天的“首仿獨占期”,在此期間,FDA不會批準其它仿制藥的申請,首仿藥企業可利用此“獨占期”,進行充分市場布局,從中獲利。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國外通行的180天獨占期與國情不相符,因為從新藥獲批上市,到經過集中采購進入臨床、進入醫保,都遠不止180天;或許,1至3年更為可行。
分析人士指出,在政府大刀闊斧鼓勵創新的今天,給予首仿藥更多利好政策,并非“奢望”。恒瑞、正大天晴、齊魯,這些本土首仿藥“當家”企業,可坐收政策紅利。
在國際藥品市場上,中國的首仿藥仍是“新綠”,但已經“榜樣”產品,充分發揮首仿藥的性價比優勢,和本土市場營銷優勢,成功超越原研藥,或取得與之相當的市場份額。
以江蘇奧賽康藥業為例,2009年,其拳頭產品奧西康——國內首仿阿利斯康原研藥注射用奧美拉唑鈉(洛賽克)上市。在之后的三年中,奧西康在江蘇等多省藥品招標采購中,中標價格近60元,與相比于國內其他100多家生產商7-7.5元市場零售價,首仿藥的價格是同類產品的9倍。
浙江震元生產的氯諾昔康為國內首仿藥,目前已獨占國內市場70%的份額;華海藥業研究院研發的拉莫三嗪控釋片為國際首仿藥,于2013年1月取得美國ANDA文號,上市當年就給公司貢獻1.5億美元。另據華海藥業2016年報顯示,拉莫三嗪控釋片銷售額為1891.95萬片(約合15.17億美元)。
目前,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的首仿審評“爭奪戰”中,同時進入優先審評序列的江蘇恒瑞和石藥集團仍在與時間賽跑,稍有不慎,或錯失千萬級甚至億級美元市場。
分析人士預測,未來5年,中國首仿藥將持續研發、審評、審批、上市的步伐,首仿藥的產品總數有望突破100個品種。
從國際市場看,隨著跨國藥企利懸崖的到來,2014—2020年的7年間,將有2590億美元的藥品面臨專利到期的風險,其中預期有46%的市場份額會被仿制藥替代。
來源:健識局(jianshiju01) 作者:雷公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