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云成立中國藥安全追溯聯盟,為啥參與者都是內企?
據媒體報道,28日,阿里健康聯袂天士力、正大天晴、廣藥集團、科倫藥業、科倫藥業、齊魯制藥、魯南制藥等十余家醫藥龍頭工業企業在京成立中國藥品安全追溯聯盟,冀以此舉推動藥品行業形成共治的藥品安全追溯態勢,從根本上保障藥品從生產、到流通再到使用的全程安全。
從公開報道的參與者來看,均為國內企業,一些剛入行的小伙伴們不禁納悶了,這樣一個藥品安全追溯聯盟,為什么僅內企重視呢?
阿里健康和藥品電子監管系統
大家都知道,馬云對醫療健康行業非常重視,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除了多年不惜重金投入,而且注入天貓在線醫藥業務,扶持在醫藥健康這方面的布局。
阿里健康的前身中信21世紀早在2005年就與國家藥監局合作建立了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后于2014年被阿里集團收購更名為阿里健康,藥品電子監管系統也成為當時阿里健康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6年,湖南養天和大藥房起訴藥監局,稱被強制要求付費,請求法庭確認藥監局推行電子監管碼違法,并且阿里健康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要求立即停止違法行為。
2016年2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外發布《關于暫停執行2015年1號公告藥品電子監管有關規定的公告(2016年第40號)》,并發布《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的公告,決定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定,養天和大藥房也隨即撤訴,阿里健康股價22日在香港股市暴跌14%。
藥企比藥店更需要藥品電子監管碼
對于不熟悉醫藥行業的媒體人士,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藥品電子監管碼遭到連鎖藥房的抵制,但是對于制藥企業還是比較受迎的。
藥店抵制的原因很簡單,媒體曾有報道,拒絕使用藥品電子監管碼的直接原因就是高額投入,每個單店都需要購買掃碼槍和秘鑰,對于擁有數百家單體藥店的連鎖藥房企業,這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實際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一些管理不規范的藥房,進貨渠道混亂,如果使用藥品電子監管碼,就不容易非正常渠道采購到藥價低廉的藥品了。
而制藥企業則不存在成本的問題,一個主體一年300元的費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又可以監控自己產品流向,何樂而不為呢?雖然后來CFDA對藥品電子監管碼不做強制要求后,一些藥企對阿里健康作為第三方提供藥品流向追溯服務有需求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漲價,也比自建平臺要節省不少花費。
為什么國內藥企對流向追溯更為關注?
回到開篇的問題,為什么這次公開報道的參與者均為內企呢?對于熟悉醫藥行業的來說,這個也很正常,藥品「安全」追溯聯盟對于藥企來說,實際是藥品「流向」追溯聯盟,國內藥企對流向的關注均源自于一個無奈的現實:竄貨嚴重!
內企竄貨嚴重多因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多代理、多經銷商并存
內企有著更靈活的銷售政策,為了更快的搶占市場,多簽約多個商業經銷公司或者代理商,有的自建銷售隊伍和代理商兩條線并存,甚至一個地區、一個醫院多人代理都屬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各經銷公司或者代理商為了沖業績拿返點,又或者單純為了拋貨帶來的利潤,就會產生竄貨行為。
另一種竄貨行為還存在于企業內部,銷售人員為了完成指標,拿推廣費用去補貼商業去竄貨的現象也很多見。
2. 全國價格體系混亂
藥品正式上市后,制定完善的價格體系并認真執行的內企很少,多種銷售模式并存,多種銷售獎勵、返點政策,再加上各省招標要求下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價格妥協,很難保證供應價格的穩定。
外企則相對好些,因為有重磅的品牌產品以及規范的推廣隊伍,在面對渠道的價格要求時則比較強勢,也能夠保持穩定合理的價格體系。
3. 普藥居多,很多走市場
后一個原因是內企以仿制藥為主,也有很多普藥產品,這些產品除了一些標桿市場走處方藥渠道,很多通過OTC等院外銷售,還有很多直接投在藥品市場,去安徽阜陽、太和、河北無極等藥品市場轉一下就知道,走市場的品種價格有多混亂。
基于以上,竄貨問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藥企寄希望于通過簡單的追溯系統來掌控渠道、防止竄貨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真正想杜絕竄貨,還需要根據自身資源,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并在營銷和管理上多花點成本。
來源/醫藥代表微信(MRCLUB)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