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白劍鋒
醫學的進步離不開患者的寬容。重建醫患信任,需要理性的社會心態和良好的輿論環境,更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山東某電視臺報道了一則新聞:濰坊一名女子剖宮產后寢食難安,后經檢查,發現醫生“遺忘”了一塊紗布在腹內。醫院解釋,該產婦系
疤痕子宮合并前置胎盤,采用紗布止血和縫針并非“事故”,而是常見的搶救措施。盡管紗布已經取出,但產婦仍拒絕出院。在網上,“紗布門”引發的爭議持續升溫。
醫學是一門探索性科學,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不完美性等特點。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醫生只要能保住患者生命,即便存在技術上的瑕疵,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醫生需要根據情況作出抉擇,“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要求醫生每一次手術都完美無缺,那么,世界上恐怕就沒有醫生了。
在本次事件中,紗布為何留在產婦腹中?醫院的解釋是,因為縫針掛到紗布,不能強行取出,而縫針掛到紗布是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下盲縫了一針。如果不果斷縫針,可能就會因大出血而切除子宮。倘若切除子宮,醫生并無過錯,患者卻遭大罪。顯然,縫紗布比切子宮更符合患者利益。因此,醫生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手術有點缺憾,也應當給予理解。畢竟,醫學的進步離不開患者的寬容。
醫患是一對矛盾體,雙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利益。無論哪個國家,醫患糾紛都不可避免。當患者感覺身體受到傷害時,對醫方行為提出質疑,合情合理,無可厚非。但是,鑒于醫學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僅憑個人有限的知識,很難判斷是非。如果醫患雙方各說各的理,難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徒耗精力和時間。這就需要有一個權威公正的第三方出面調解,拿出客觀的結論,讓雙方達成共識。
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這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擁有一批具有法律、醫學等背景的專家。通過第三方調解處理醫患糾紛,是快捷、省心的辦法,符合醫患雙方的利益。但是,在“紗布門”事件中,患方卻關上了理性對話的大門,拒絕走調解或者司法程序,企圖以鬧取勝,索要高額賠償。如果任憑這股風氣蔓延,縱容醫鬧行為,醫患關系必將受到重創。
在醫患糾紛中,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輿論導向正確,能促進醫患和諧;輿論導向錯誤,會加劇醫患對立。當醫患糾紛發生后,患方往往以弱者自居,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給醫方施加壓力,以達索賠之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更應堅持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立場,小心求證,慎下結論,而不能先入為主,主觀臆斷。
一般來說,新聞報道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事件發生之初,報道可能會存在一些偏頗甚至錯誤。隨著更多證據的出現,媒體應不斷糾偏,力求使報道接近事實,終將完整的真相呈現給公眾。在采訪中,記者不能偏聽偏信,而應堅持真實、客觀、平衡的原則,讓當事雙方都有機會說話,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即便開展輿論監督,也應出于善意和誠意,著力推動問題解決,而不能為了制造“轟動效應”,故意煽風點火,激化醫患矛盾。總之,媒體應成為醫患裂痕的“黏合劑”,而不是醫患沖突的“助燃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人的一生,誰都離不開醫生。醫患對立,兩敗俱傷;醫患和諧,人人受益。假如在“紗布門”之后,醫生不敢冒險,患者不敢看病,醫患關系更加緊張,那將是全社會的災難。重建醫患信任,需要理性的社會心態和良好的輿論環境,更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但愿“紗布門”成為促進醫患和諧的新契機,而非擋住醫患信任的一堵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