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移植后貧血是指移植后隨著腎功能的恢復,部分受者仍存在貧血。同非移植患者的貧血一樣,腎移植后貧血同樣是影響受者存活和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臨床上如何診斷和及時治療腎移植后貧血,并不是一個困難的問題,關鍵在于負責移植后隨訪的醫師要關注和重視腎移植后貧血。
腎移植后貧血的診斷標準、發生率及原因
2009年,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腎移植指南對腎移植后貧血的定義為:血紅蛋白(Hb)男性<135g/L,女性<120g/L。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移植協會(AST)將腎移植后貧血定義為:Hb男性<130g/L,女性<120g/L。
按WHO/AST標準,文獻報道歐美腎移植后貧血發生率為30%--40%。我科移植后1年、3年和5年腎移植后貧血的發生率為33.3%、38.4%和48.2%,如采用KDIGO標準,貧血的發生率則高于文獻報道。也表明貧血是腎移植術后的常見并發癥,臨床應重視該問題。
腎移植后貧血依據其發生的時間分為移植后早期貧血(腎移植后6月內)和移植后晚期貧血(腎移植后6--12月)。腎移植后隨著腎功能恢復,貧血狀況多在1月內獲得改善,3-6月恢復正常。
早期貧血的原因包括外科并發癥(出血、尿瘺和手術傷El不愈合)、感染、腎功延遲恢復等。在早期應警惕免疫抑制過度導致的感染對患者的威脅,特別是慢性感染。
心臟死亡供者(DCD)涉及多個器官的獲取,對供腎質量的影響是臨床貧血關注的新問題。移植晚期發生的貧血首先應關注是否與免疫藥物有關,特別是霉酚酸酯類藥物、硫唑嘌呤和雷帕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高于
環孢素和
他克莫司。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類藥物對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有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可抑制骨髓,長期應用這些藥物時應考慮對貧血的影響。
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移植腎功能減退與貧血的發生密切相關,特別是有急性排斥反應或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病史的受者更易發生貧血。患者鐵的缺乏在胃腸疾病或營養不良時更易發生。
遇到上述常見原因不能解釋的貧血可請相關專業的專家查找病因。移植后對貧血的監測應依據受者的病情制定相應隨訪計劃,如無特殊情況,移植后1年內每月檢測血常規一次即可滿足監測的要求,如懷疑貧血時可每周復查一次。
腎移植后貧血的治療
在去除引發貧血的可逆因素后(藥物、感染等),移植后貧血的治療依然是EPO和鐵劑的合理應用。腎移植后貧血何時開始治療可參考《腎性貧血中國專家共識》,Hb<100g/L開始治療,治療的靶目標Hb≥110 g/L,但不推薦Hb維持≥130 g/L以上,以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在開始貧血治療前應評估體內儲鐵的狀況,網織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比容是觀察早期療效和調整EPO劑量的有效指標,建議在治療開始時每周復查一次血常規。療效不好時可考慮骨髓學檢查。
兒童受者腎移植后貧血是指Hb低于正常值5%,臨床上也可按患兒年齡將貧血簡單定義為Hb<110g/L(2--6歲)、<115g/L(6-12歲)、<120g/L(>12歲)。患兒治療應更加積極,建議在Hb<110g/L即開始治療,治療的靶目標110-120g/L。治療中較成人更加注意體內鐵儲備。
從目前國內文獻資料看,缺乏對腎移植后貧血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國內已有較完備的腎移植登記隨訪系統,加上移植后多數受者
可定期隨訪,也便于做前瞻隊列性研究,可開展腎移植后藥物性貧血(免疫抑制、ACEI和ARB、抗病毒藥物)、DCD供腎對貧血的影響、移植腎功能與貧血和心血管事件間的關系,移植后貧血治療的靶目標和方案等對臨床有指導性的循證研究。(來源:劉健,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第23卷第1期2014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