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醫院成功完成一例姐弟
腎移植,這是該院今年第8例腹腔鏡親屬移植手術。術后,記者獲悉,目前我國移植手術中親屬移植僅占0.4%,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50%存有相當差距。
研究調查表明,親屬移植療效好、費用低、用藥少,還可解決供體緊缺難題。相比尸體
器官移植,親屬移植因供受體遺傳基因相配、抗原接近,受體排異率可大大降低。一例尸體
肝移植費用約在20萬至30萬元,而親屬移植費用為兒童10萬至12萬元、成人12萬至15萬元。術中供體器官冷血時間短,移植后效果好、恢復快。擁有這么多優勢,我國推廣親屬移植為何難?
“關鍵是認識有誤區。”復旦大學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樊嘉,親眼看見一位30多歲的
肝癌患者因缺乏移植供體,家屬又不愿提供而撒手歸天。“親屬移植的基礎在于確保供體健康。移植只會給供體帶來手術方面影響,不會對人體機能乃至壽命產生影響。”臨床醫學證明,人體只需一個健康的腎,只需健康肝的25%至30%,即可維持正常的代謝與機能。然而,不少人對親屬移植仍持懷疑態度。有位姐姐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給患病的弟弟,卻遭到姐夫家人極力反對,最終只好作罷。樊嘉說,“我們需要一個科學認知親屬移植的社會氛圍。”
業內人士提醒,目前全國有能力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并不多,因此供體需求量還未達到頂峰。隨著技術不斷普及,患者家屬等待器官,而非主動捐出器官局面不會持續太久。數據顯示,2001年全國肝移植術不足500例,2003年為1000余例,今年有望達到2500例。由于供體數量有限,專家預測,親屬移植不久將成為很多患者的現實選擇。
令人慶幸的是,衛生部日前啟動親屬移植供體基金,鼓勵并補貼提供供體的親屬。中山醫院也被該基金列為移植手術定點醫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