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骨樣
骨瘤有特殊的疼痛癥狀和典型的瘤巢X線景象,較易診斷。但仍需與以下骨、病鑒別。
(一)慢性骨膿腫:為低度慢性化膿性感染,具有紅、腫、熱、痛等炎性癥狀,且有反復發作病史,好發于長骨干骺端,破壞區較大,骨皮質局限破壞,周圍致密,有時有小死骨,但無瘤巢。
(二)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rre型):疼痛性質與骨樣骨瘤不同,常為間歇性,骨干皮質廣泛增生,對稱性。一般無膿腫及死骨,無痛巢,髓腔可閉塞。
(三)成骨細胞瘤:二者同屬良性或骨細胞性
腫瘤。成骨細胞瘤無骨樣骨瘤特有夜間疼痛,但發展較快,破壞區較大,常>2cm。皮質膨脹明顯,周圍硬化輕微。
(四)單發性內生骨疣:無周圍骨質硬化,無疼痛。多發于手足小骨。
(五)動脈瘤樣骨囊腫:多位長骨干骺端及脊椎骨附件(椎弓根、橫突或棘突)。大小不一,薄殼間軟組織膨出,與周圍骨質分界清晰。發生在骨內為中心型,在骨外分偏心型和骨旁型。
(六)內生骨疣(Enostosis):亦稱骨斑(Bovespot)或骨島(Bone island),為松質骨內骨發育異常,呈骨島狀,一般無癥狀,無需治療。
相關知識鏈接:骨樣骨瘤
骨樣骨瘤于1935年由Jaffe首次報告,是一種良性成骨性疾患,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一般直徑小于1cm,周圍可有較大的骨反應區。
骨樣骨瘤為良性成骨性腫瘤,由成骨細胞及其產生的骨樣組織構成。約占全部骨腫瘤的1%,占良性骨腫瘤的10%。病灶為一小的瘤巢,周圍有許多成熟 骨樣骨瘤--CT的反應骨。
常見于30歲以下的青少年,好發年齡為8-18歲。好發于男性,男、女之比為2:1。最常見部位為股骨小粗隆、肱骨近端內側皮質、脛骨遠端1/3,也可見于脊柱的附件。以脛、股骨最多見,合計約占50%,很少見于扁平骨、髓腔內和松質骨,可發生于骨皮質和骨松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