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指南 規范診療
——中華醫學會
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徐苓一席談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徐苓近日透露,國內第一部《骨質疏松和骨代謝性疾病診治指南》即將推出。目前我國在骨質疏松診治和科研方面有哪些新進展?指南的核心是什么?
認識上尚有誤區
問: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嚴重性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健康問題。我國發病情況如何?
答:據估計,去年我國有8800萬名患者,今年預計將達到一億。雖然大多數
骨折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卻有很高的致殘性,老年人髖部骨折后所發生的并發癥會使20%患者在一年內死亡。常見的椎骨、腕骨和股骨頸骨折,將給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精神、心理、家庭和社會負擔可想而知。
然而,數據僅表現出該病的量化情況,骨質疏松癥更大的危害性還在于認識上的誤區不僅群眾有,醫生也有。不像其他疾病有明顯癥狀和體征,骨質疏松是悄悄地發生著,常不受關注,直到發生了骨折才被重視。據調查,骨折患者在骨折前接受過檢查和治療的還不到3%。一些醫生只注意治療骨折,卻往往忽視了告訴患者如何才能預防骨折,在診治其他疾病時也常常忽略伴隨發生的骨質疏松癥,因而貽誤了治療時機。
指南核心是“規范”
問:《骨質疏松和骨代謝性疾病診治指南》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這個指南前后經過了四年多的論證,力圖體現指南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與時俱進。基于最新的研究證據,主要對骨質疏松癥的定義、臨床表現、危險因素、診斷、防治策略進行了規范闡述。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注重了臨床危險因素的評估,從而使醫生能較容易和方便地發現高危患者,準確、有效地把握誰需要進行骨密度檢測,誰需要給予藥物治療以及如何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簡明扼要,對臨床工作具有規范性指導意義。指南包括以下內容:原發性骨質疏松;糖皮質激素誘導性骨質疏松,骨軟化、佝僂病、畸形性骨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低下、高鈣及低鈣血癥與骨質疏松,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等,共有十個疾病。
此外,指南對各種藥物的療效和臨床應用給出了客觀科學的定位。比如,將鈣和維生素D定位為骨健康基本營養劑,肯定了補鈣和維生素D的重要性,但不是治療骨質疏松的全部內容,糾正了社會上單純補鈣就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誤區;告訴臨床醫生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和個體情況選擇藥物方案。
問: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您對防治婦女骨質疏松有何建議?
答:骨質疏松其實最早的研究是從絕經期婦女身上開始的,因為該病和雌激素有關。婦女絕經后雌激素缺乏導致骨丟失加快。所以,老年女性比男性更早發生骨質疏松。現在很多相關研究都以絕經期婦女為模型。除絕經外,妊娠、哺乳、月經紊亂等都可造成雌激素低下或骨轉換加速,從而引發骨質疏松。現在許多婦產科醫生還缺乏這個意識,還沒有積極地給患者制訂防治方案。我們要做的就是喚起醫生尤其是婦產科醫生對該病的重視。
專家簡介
徐苓,1963年考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70年畢業并赴西藏工作。1978~1981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攻讀研究生并獲得婦產科臨床碩士學位。1986~1989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流行病學和生殖醫學,于1989年獲該校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承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衛生部、教育部及國際組織10多項重要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