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拈痛丸可以改善關節腫痛嗎?關節疼痛的情況在生活中比較多見,有許多朋友可能已經出現了這方面的情況,就應該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處理,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當歸拈痛丸藥物,只是具體的效果因人而異。
當歸拈痛丸成份有當歸、粉葛、黨參、蒼術(炒)、升麻、苦參、澤瀉、炒白術、知母、防風、羌活、黃芩、豬苓、茵陳、甘草,功能主治是清熱利濕、祛風止痛。用于濕熱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關節紅腫熱痛,或足脛紅腫熱痛;亦可用于瘡瘍。
痹病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阻滯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利,筋脈關節失于濡養,引起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的疼痛、酸楚、重著、麻木,以及關節紅腫熱痛,甚至屈伸不利、變形等一類疾病。以往稱“痹證”。
西醫學所述的各種關節炎(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節炎等),頸、肩、腰、腿痛(如風濕寒性關節痛、肌纖維組織炎、頸椎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增生性骨關節炎等)及多種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屬痹病范疇。
痹病好發于學齡兒童,潮濕寒冷,高山濱海地區患病較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多見于秋冬季節,每遇天氣變化往往使癥狀加重。該病的發生與患兒稟賦不足,正氣虧乏,外感風寒濕熱有關,若治療不當,日久不愈,傷及臟腑,可致氣血受損,出現脈亂,心神不安,悸惕不寧,往往成為終身痼疾.
痹病的記載,首見于《內經》,該書提出痹證的病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將痹證分為行痹、痛痹、著痹3種。并指出痹證遷延不愈,復感于邪,內舍其合,而引起臟腑痹。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了太陽風濕病,以及濕痹、歷節、血痹、腎痹的辨證論治.《華陀中藏經.論痹》提出暑熱是痹證發病的病因之一,故此提出熱痹的名稱。
當歸拈痛丸用于關節疼痛的具體效果是存在個體的差異性的,希望大家可以科學的應對這方面的毛病,也希望大家能夠維護好自己的健康,關節疼痛的朋友還應該要注意關節的保暖,也要注意不要讓關節過度的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