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依照隨機原則將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頸痛片觀察組60例,門診患者54例,住院患者6例,男27例,女33例。頸復康顆粒對照組30例,其中門診患者26例,住院患者4例,男l1例,女19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4.2歲,病程1~43個月,平均17.6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因素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采用頸痛片(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頸痛片藥物組成:三七、川I芎、延胡索、白芍、羌活、葛根、威靈仙。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鄰近組織受累而引起的一種癥狀復雜的證候群。因其癥狀反應不同,一般將頸椎病分為5型,神經根型系其中一型,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臨床最多見的一種,以中老年及文職人員居多。由于長期低頭等造成頸椎周圍肌肉長期勞損,從而進一步造成肌肉緊張、痙攣,使維持頸椎穩定的“動力系統”失衡,生理曲度異常,骨質增生及其他組織退變而發病。
臨床上多采用恢復頸椎平衡,解除肌肉痙攣的方法(如頸椎牽引,服用消炎止痛藥等)治療。祖國醫學無頸椎病之病名,多稱之為“痹癥,項強,肩背痛”等,其發病與臟腑氣血、陰陽及經絡功能失調,風寒濕邪侵襲密切相關。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部活動受限、上肢神經支配區的麻木、疼痛為主癥。中醫認為無論勞損、外邪人侵還是實邪內生,都可因日久阻絡而影響氣機,形成瘀血阻絡證,加之久病可致氣血虛弱,瘀血阻絡更甚而癥狀更為明顯。因此,中醫常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法治療。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病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有其獨到之處,治療方法眾多,經過臨床療效觀察,頸痛片能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
頸痛片正是基于此治法的組方,方中三七、川芎為君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且三七活血化瘀止痛為骨傷要藥,文獻記載,三七能化骨縫中之瘀血,托骨中之邪外出。瘀阻既通,痹痛自除,所謂“通則不痛”,痹通則筋脈得養,氣血以和,麻木得除;延胡索、威靈仙、羌活能增強三七川芎活血行氣之功,兼祛風寒濕邪外出,是為臣藥;白芍為佐藥,養血柔陰,能濡養筋脈,緩解麻木疼痛之癥,亦可防辛燥太過傷陰;葛根能解除肌肉痙攣,引諸藥達病所而為使藥。頸痛片諸藥合用能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故能祛除神經根型頸椎病之頸、肩疼痛、麻木等癥。臨床研究表明,頸痛片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在改善癥狀方面,對改善頸項疼痛,頸部壓痛,消除肢體麻木及頸項活動范圍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因此,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時,頸痛片可供臨床醫師參考。
來源:《陜西中醫》2005年 第6期 作者:盧麗艷 孫大魁 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