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肝臟是重要的糖代謝器官,各種原因導致的肝損害可能會引起糖代謝異常。既往研究結果表明,在用硬化等終末期肝病患者中存在著胰島素抵抗(insulirresistanoe,IR)和2型糖尿病發(fā)生率高的現(xiàn)象。
在我國,HBV感染和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發(fā)生率均較高。相關研究結果提示,慢性HBV感染者發(fā)生2型
糖尿病的風險是健康人群的2~4倍。同時,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中存在著嚴重的IR現(xiàn)象。IR是糖尿病的重要發(fā)病因素。
IR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機制。既往研究結果提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IR發(fā)生率約為26%~49.3%。在本研究中為44.12%,與前述研究結果基本相似。但慢性乙型肝炎者中IR發(fā)生的機制尚不明確。
既往有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與IR密切相關,它可能是IR的危險因素之一。此次研究為了排除肥胖的潛在影響,在人選時已排除肥胖人群。結果表明,在MCHB伴IR組的BMI值明顯高于未伴IR組,同時BMI是HOMA-IR值的獨立正相關因素之一。這說明,即使不存在肥胖,在MCHB患者中,BMI可能仍與IR存在正相關性。而且在BMI介于正常高限時,IR例數(shù)明顯增多,這說明,在非肥胖的MCHB患者中,BMI不僅可能與IR相關,而且BMI值位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伴發(fā)IR的可能性存在增大趨勢。
既往研究報道,在慢性HCV感染中,HCV載量與IR密切相關。但是此次研究結果未顯示HBV DNA載量與IR存在相關性。在對50例HBV攜帶者的研究中未觀察到HBsAg與HOMA-IR值具有相關性。而相關的研究結果則表明,在HBX蛋白轉基因小鼠中觀察到胰島素信號通路受損導致的IR現(xiàn)象。黃濤等的研究結果提示,抗病毒治療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R狀態(tài)。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在MCHB患者中,ALT與IR呈正相關性,而未發(fā)現(xiàn)AST與IR存在相關性。在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ALT升高組的HOMA-IR值和空腹胰島素值顯著高于ALT正常組。ALT是反映早期肝臟炎癥較特異的指標之一,而AST是反映肝臟嚴重損害的標之一。這提示在肝臟炎癥損害尚在較輕階段,就已經有IR的發(fā)生。
研究結果表明,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TNFα水平顯著升高。這與此前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同時,有研究提示TNFα可能與IR相關。在小鼠IR模型研究中發(fā)現(xiàn),TNFα可能通過增強IRS-1的絲氨酸磷酸化導致IR發(fā)生。在本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TNFα與HOMA-IR值具有相關性。這可能與本研究病例數(shù)偏少有關,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分析。
總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慢性HBV感染導致的輕度肝臟炎癥狀態(tài)下,IR發(fā)生率高,肝功能損傷和BMI可能是IR發(fā)生的密切相關因素之一,這為在臨床工作中對此類患者的管理中重視積極抗肝臟炎癥治療和對代謝因素的嚴格控制提供了依據(jù),也可能有益于提前干預慢性HBV感染并發(fā)IR及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