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回顧了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數據,該資料庫覆蓋臺灣
2,500萬人口的99%以上。研究者查找到4,569例在6年內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手術的新診斷乙肝病毒相關肝細胞癌的住院患者。在這些患者中,共518例使用拉米夫定(159例)、恩替卡韋(292例)、替比夫定(36例)或聯合使用這些抗病毒藥物(31例)治療至少90天。剩余4,051例患者未使用過任何核苷類似物。這些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的療程平均為1.5年。隨訪患者至肝細胞癌復發、死亡或直至6年研究期結束。
結果:校正競爭性死亡率后發現,核苷類似物使用者的肝細胞癌復發的累計發生率(45.6%)顯著低于未使用核苷類似物的患者(54.6%)。在未校正情況下,6年內為降低1例肝細胞癌復發而需治療的患者數為12例。換言之,對12例肝切除術后的肝細胞癌患者使用核苷類似物,與6年內肝細胞癌復發病例減少1例相關。此外,核苷類似物使用者的6年總累計死亡率(29.0%)也顯著低于未使用核苷類似物的患者(42.4%)。在未校正情況下,6年內為降低1例死亡而需治療的患者數為8。即對8例肝切除術后的肝細胞癌患者使用核苷類似物,與6年內死亡病例減少1例相關。
結論:核苷類似物治療也與無病生存改善相關。根據使用或不使用非甾體類固醇及有無并存糖尿病,對數據進行分析也獲得相似結果。在未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核苷類似物的使用與肝細胞癌復發風險降低相關,但在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則未觀察到這一關聯。(以上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 2012;308:1906-13 [doi: 10.1001/2012.jama.11975])
但是,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胃腸病與肝病科的
Anna S. F. Lok博士表示,該研究顯示核苷類似物可降低肝切除術后的短期死亡率,但鑒于細胞損傷、惡性轉變和腫瘤發展之間的間隔時間較長,因此指望通過1~2年的抗病毒治療來預防肝細胞癌復發是不現實的。應開展進一步研究,通過延長療程及更好地明確乙肝病毒復制狀態和肝病情況來確定使用這些藥物的獲益程度(JAMA 2012;308:1922-24 [doi: 10.1001/jama.2012.12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