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普丁拉米夫定是一種核苷類似物,被稱為“治療乙肝的突破性革命”的進口新藥,對HBV有特異的抗病毒活性,但有較窄的適應癥。通過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來迅速而強有力的抑制HBV的復制,顯著改善肝臟的壞死-炎癥性病變、減少肝纖維化的進展、并使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血清轉換率增加。
賀普丁拉米夫定為一種抗病毒藥,在多種實驗細胞系及感染動物模型上均表現出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但其中有兩種動物模型(小鴨和黑猩猩)在停止本品治療后的4和14天內分別出現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DNA水平回升。
長期使用賀普丁拉米夫定,可導致HBV對其敏感性降低。病毒株基因型分析顯示,此種變化與HBV聚合酶催化反應區YMDD序列552位點上的蛋氨酸被纈氨酸或異亮氨酸取代以及528位點上的亮氨酸被蛋氨酸取代有關。在體外,含 YMDD變異的HBV重組體的復制能力低于野生型HBV。目前尚不清楚HBV的其它變異是否與其對賀普丁拉米夫定的體外敏感性下降有關。
賀普丁拉米夫定為核苷類似物,可在細胞內磷酸化,成為拉米夫定三磷酸鹽(L-TP),并以環腺苷磷酸形式通過乙型肝炎病毒(HBV) 多聚酶嵌入到病毒 DNA 中,導致DNA鏈合成中止。拉米夫定三磷酸鹽是哺乳動物α、β和γ-DNA 多聚酶的弱抑制劑。在體外實驗中,拉米夫定三磷酸鹽在肝細胞中的半衰期為 17-19小時。臨床應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和病毒活動復制的、肝功能代償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療。
乳酸酸中毒和伴有脂肪變性的嚴重肝臟腫大,乙型肝炎的治療后加重,胰腺炎,與藥物敏感性下降和治療反應減弱相關的病毒變異的出現。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進行的臨床研究顯示,多數患者對拉米夫定有良好的耐受性。多數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在賀普丁拉米夫定組和安慰劑組病人中相似。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不適和乏力,呼吸道感染、頭痛、腹部不適和腹痛、惡心、嘔吐和腹瀉。在中國進行的2200例IV期臨床研究中還觀察到以下不良反應 :口干1例,全身猩紅熱樣皮疹1例,磷酸肌酸活性酶和血小板降低1例,重癥肝炎住院1例。
賀普丁拉米夫定應在對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使用,推薦劑量為每日1次,每次100 mg,飯前或飯后服用均可。
研究表明,賀普丁拉米夫定能夠延緩慢性乙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治療1年進展為肝硬化的患者比例為1。8%,而安慰劑組為7。1%。Hann教授等進行的一項多中心研究也表明,失代償肝硬化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使用賀普丁拉米夫定后,94%的患者病情改善或穩定,不用進行肝移植。另一項回顧性試驗表明,應用賀普丁拉米夫定后肝癌發生率顯著降低,賀普丁拉米夫定組和安慰劑組的肝癌累計發生率分別為2。3%和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