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乙肝通常分為急性乙肝與慢性乙肝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分期癥狀與治療原則都不盡相同,以下百濟藥師為您詳細介紹乙肝的癥狀分型以及分型治療原則
(一)急性乙肝
1、急性乙肝通常起病比較慢,常常不伴有發熱。分為以下三期。
①、急性乙肝黃疸前期:在此期常表現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厭油膩食物、惡心、肝區痛等癥狀。
②、急性乙肝黃疸期:自我感覺癥狀可略有好轉。鞏膜、皮膚出現黃染。肝臟會出現腫大,有充實感,伴有壓痛、叩擊痛。部分病例伴有脾臟腫大。
③、急性乙肝恢復期:黃疸消退,癥狀減輕直到消失。部分病例可轉變為慢性肝炎。在HBV感染的基礎上再感染HDV,稱為重疊感染,易轉變為重型肝炎,恢復后約有70%會轉變為慢性。
2、急性乙肝治療原則
主要采取支持與對癥治療。密切觀察老年、妊娠、手術后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病情,若出現病情轉重,應及時按重型肝炎處理。
(二)慢性乙肝
1、慢性乙肝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肝炎遷延6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疲乏、消化道癥狀、肝區不適、肝臟腫大。肝功能檢查顯示血清轉氨酶反復或持續升高。病情遷延反復可達數年。愈后較好,少數轉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厭食、惡心、腹脹等消化道癥狀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區痛等神經癥狀明顯,肝臟腫大。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面容。肝功能持續異常特別是血漿蛋白的改變。
2、慢性肝炎治療原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HBV,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HCC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