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乙肝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世界有近20億人感染過
乙型肝炎病毒(HBV),約有3.5億的慢性HBV感染者。我國HBV感染率達57.6%,有10%人成為的HBV攜帶者,其中約3000萬為慢性
乙肝患者。
慢性HBV感染與
肝硬化、原發性
肝癌的發生有較密切的關系,
乙肝相關疾病已成為目前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正因為如此,人們對
乙肝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懼,甚至談“肝”色變。但隨著對
乙肝認識的不斷深入,新的預防診治措施不斷出現,
乙肝其實是可“防”可“治”的。
>> 預防為先
我國已將乙肝疫苗注射列為新生兒計劃免疫項目,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國內外的實踐均證明,此舉可有效降低新生兒HBV的感染率。對于與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群,乙肝疫苗注射亦可達到預防感染的目標。
在我國,母嬰傳播是很多慢性感染者的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對于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和HBV DNA也是陽性的育齡婦女,應盡量選擇在病毒復制穩定期懷孕,并在分娩后盡早予新生兒進行高效價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
乙肝疫苗的注射。
>> 明確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
慢性乙肝是一個難治性疾病,不同的患者、疾病的不同階段、不同方式的治療,所達到的治療結果可能不同。鑒于目前乙肝治療市場巨大而混亂,需要制訂一個科學的治療目標.
要明確:抗病毒是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療方法,通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達到控制病情發展、改善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程度等短期目標,以及預防慢性乙肝的不良結局(肝硬化、肝衰竭、肝細胞癌等)、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長期目標。
療效的判定通常依據以下四方面指標:
(1)生化學指標:常用指標為肝功能化驗中丙氨酸轉移酶(ALT)恢復正常;
(2)病毒學指標:HBV DNA下降甚至清除;
(3)血清學指標:表面抗原的血清學轉換(HBsAg陰轉,抗HBs陽轉),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HBeAg陰轉,抗HBe陽轉);
(4)組織學指標:肝活檢組織學炎癥、纖維化程度改善。
以上四方面指標中,HBsAg陰轉最難達到。
根據目前治療藥物所能達到的應答水平及國人HBV感染的特點,
一般認為,慢性乙肝的治療終點可分為:
1.“理想”的最終目標:減少并發癥,延長生命;
2.“理想”的療效終點:HBsAg消失,HBV DNA清除:
3.“現實”的療效終點:持續的聯合應答,即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HBV DNA抑制、ALT恢復正常;
4.“其次”的療效終點:通過長期或間斷的治療維持聯合應答,即HBV DNA抑制、ALT恢復正常。
>> 治療對象有所選擇
很多乙肝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導致對治療的期望過高或過于悲觀。目前,尚無治療乙肝的特效藥物,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所處的階段也不同,因此為達到理想的治療終點,應對治療的時機、藥物進行合理的選擇。
慢性HBV感染可分為三個階段: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和非活動性的HBsAg攜帶階段。根據慢性乙肝的發病特點,選擇在免疫激活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可能最容易達到理想目標。一般認為HBeAg陽性或陰性、HBV DNA陽性、ALT升高(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的乙肝患者是進行抗病毒治療的目標人群。ALT持續正常或輕度升高(高于正常值至正常值上限2倍之間)者,應密切監測ALT水平變化。當ALT水平開始升高或肝活檢證實肝臟存在明顯的炎癥改變時,再進行抗病毒治療,可能更容易達到理想的治療終點。
因此,乙肝患者并非人人需要抗病毒治療。何時需要抗病毒治療,
選擇什么樣的抗病毒藥物,應接受正規醫院專科醫師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