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凋亡即程序性細胞死亡(PCD),其發生由基因指導,通過非溶酶體核酸內切酶把細胞DNA切割成寡核苷酸體片斷,繼而使細胞裂解為凋亡小體。細胞凋亡不僅是機體維持自身穩定的一種生理機制,也具有多種病理意義。肝細胞凋亡是慢性
肝病的一種重要病理改變,Dmitrieva等觀察到在
慢性乙型肝炎和
丙型肝炎患者中,肝細胞凋亡的比率達到12%~65%,并且該凋亡發生與Fas/FasL密切關系。Kiyici等認為肝細胞凋亡和Fas表達參與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理過程,并且肝細胞凋亡與肝臟炎癥活動度密切相關。
Papakyriakou等認為凋亡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
肝硬化中廣泛存在的凋亡,其凋亡機制與肝組織中p53、p21/waf1等表達增加有關。Xin等研究發現慢性肝炎中肝細胞DNA損傷與肝組織和血清中的Fas及TGF-β1表達密切相關,肝細胞凋亡與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具有相關性,TGF-β1在兩者之間起重要作用。
此外,Murota等發現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細胞角蛋白7、8、19和18變化,導致肝細胞內與凋亡相關的cathepsin D、bax和caspase 3的改變,對凋亡的易感性增加,從而通過凋亡破壞肝細胞。Pianko等證實在飲酒的丙型肝炎患者中,肝細胞凋亡更為明顯,Fas表達增強及其與Fas配體的相互作用是丙型肝炎病毒介導肝細胞凋亡的主要機制。這些資料說明肝細胞凋亡廣泛參與了多種慢性肝病的病理過程。
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近年來研究顯示肝細胞凋亡是肝纖維化形成的重要病理原因。臨床上,重型肝炎患者應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可減輕肝細胞凋亡與壞死,保持ECM的完整性,進而有效防止肝纖維化的發生。實驗研究亦發現肝細胞凋亡與肝纖維化密切相關,Bcl?XL是線粒體中Bcl?2家族抗細胞凋亡因子之一,Takehara等發現抗凋亡因子Bcl?XL敲除后,動物體內肝細胞和體外培養的原代肝細胞均可發生自發性凋亡,進一步實驗發現這種Bcl?XL敲除小鼠在肝細胞持續凋亡6個月后形成肝纖維化,并且該小鼠纖維化形成早于促纖維化重要因子TGF-β表達增加之前,提示肝細胞凋亡能夠獨立導致纖維化。Fas是重要的促凋亡因子,其與Fas配體結合后可誘導細胞凋亡,通過小干擾RNA(Fas siRNA)封閉小鼠Fas基因表達,再分離其肝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證明轉染Fas siRNA的肝細胞能對抗Fas抗體和刀豆蛋白A誘導的細胞凋亡。在刀豆蛋白A誘導的肝纖維化模型中,Fas siRNA不僅抑制Fas介導的肝細胞凋亡,而且肝纖維化程度明顯減輕。Canbay等將Fas表達缺陷小鼠(lpr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進行膽管結扎,3 d后與野生型小鼠比較,lpr小鼠的凋亡肝細胞減少,血清ALT顯著降低,α-SMA、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β和TGF-β1 mRNA表達顯著降低,I型膠原、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亦顯著降低;膽管結扎3周后,lpr小鼠肝組織纖維化程度明顯低于野生型小鼠,α-SMA表達亦降低。這些資料證實Fas介導的肝細胞凋亡與肝纖維化發生密切相關。
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參與細胞凋亡的胞內信號轉導通路。Canbay等將廣譜Caspase抑制劑(IDN?6556)腹腔注射的小鼠進行膽管結扎,并與正常小鼠膽管結扎后比較,發現膽管結扎3 d后,IDN?6556處理小鼠肝細胞凋亡明顯減少,Caspase3/7陽性細胞明顯減少,同時α?SMA、TGF-β、collagen α1(I) mRNA均明顯減少,α-SMA陽性細胞亦明顯減少;膽管結扎10 d后,IDN?6556處理小鼠肝組織膠原沉積明顯減少,肝臟α-SMA、TGF-β、collagen α1(I) mRNA仍明顯減少,α-SMA陽性細胞亦明顯減少。因此,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抑制Caspase減少肝細胞凋亡,肝臟膠原沉積亦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