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
肝病(FLD)簡稱脂肪肝,是一種多病因引起的、病變主體在肝小葉,以肝細胞內中性脂肪異常沉積為主的臨床病理綜合征。隨著我國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變化及預防保健措施相對滯后,脂肪肝發病率仍在上升,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我們于2009~2010年近2年中收治的脂肪肝患者100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觀察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2010年收治的確診為脂肪肝患者病例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齡25~62歲,平均42歲。其中高脂血癥42例,
糖尿病47例,
肝炎病史10例,長期嗜酒25例。
1.2 診斷
肥胖、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血脂常呈明顯增高;而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常可見低血漿蛋白[(白)蛋白、運鐵蛋白]血癥,血脂、血糖正;蛳陆。脂肪肝時,血清ALT和AST可輕中度增高,γ-GT,ALP和總膽汁酸可增高,BSP或ICG滯留。肝功能輕度或中度異常,血脂增高,TC>6mmol/L,TG>1.65mmo1/L。B超示:肝腫大,肝聲波衰減。通過B超、CT,并結合臨床,診斷脂肪肝常無困難。若需判斷脂肪性肝炎或肝纖維化等,進行肝組織活檢仍是最可靠方法。
1.3 治療
不伴高脂血癥的脂肪肝患者原則上不用降脂藥物;酒精性脂肪肝伴高脂血癥,戒酒是最好的治療,一般無需應用降脂藥物;肥胖癥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脂血癥,除非同時有冠心病,否則僅對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及治療原發病3個月后,血脂仍持續異常者(血漿膽固醇>6.46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甘油三酯>2.26mmol/L)給予相應的對肝功能影響較小的降脂藥物;原發性高脂血癥所致脂肪肝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可應用降血脂藥物,但需適當減少藥量并監測肝功能指標,必要時聯合保肝藥物,或在肝損害得到糾正后再進行降血脂治療。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血脂、肝功能正常,B超脂肪肝波型消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血脂、肝功能近于正常,B超脂肪肝波型基本消除;有效:癥狀大部分消失,血脂、肝功能好轉,B超脂肪肝波型減少;無效:癥狀大部分未消失,血脂、肝功能無明顯好轉,B超脂肪肝波型未減。
2.2 治療結果 經3個月治療后,隨訪1年,治愈69例,好轉15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4%,隨訪半年無復發。
3 討論
脂肪肝的自然轉歸和預后主要取決于病因及病理類型。急性小泡性脂肪肝的預后與急性重癥病毒性肝炎相似,病死率高達60%。慢性大泡性脂肪肝的預后相對較好,非酒精性脂肪肝又比酒精性脂肪肝預后要好。酒精性脂肪肝可直接通過中央靜脈周圍纖維化或酒精性肝炎進展為失代償期
肝硬化,多數患者在5~10年內死于肝病相關并發癥,偶亦死于脂肪栓塞、低血糖和重癥胰腺炎。局灶性脂肪肝對健康無危害,在隨訪中有的可見到病灶形態改變或消失。肝炎后脂肪肝的預后主要取決于病毒性肝炎本身的進程,但同時合并肥胖、糖尿病可促進其肝病進展。
參考來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 供稿 作者:李麗坤 北京航天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