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一詞源自病理學系指肝臟彌漫脂肪浸潤,根據是否伴有炎癥、壞死和纖維化,分為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
肝硬化。脂肪性
肝病則是臨床概念,反映廣譜的與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的疾病,根據有無過量飲酒史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后者主要與肥胖、
糖尿病和高脂血癥有關。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而其起病則漸趨低齡化,乃至成為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肝病的首要病因。然而,人們對脂肪肝的認識尚存在許多誤區,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實施。為此,當前仍需加強脂肪肝防治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
誤區一:脂肪肝不是病,看不看無所謂
隨著周圍人群脂肪肝檢出率的增高,大家對之已不以為然,總認為脂肪肝至多算是一種亞健康狀態,而不時真正的疾病,根本無需治療。那么脂肪肝究竟是不是病,要不要治療呢?
誠然既往醫學界曾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肝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理狀態,不會引起肝炎和肝纖維化。然而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時,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與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其理由有三:㈠ 至少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非單純性脂肪肝,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現已明確為隱源性肝硬化和
肝癌的重要前期病變,并為肝功能衰竭的少見原因;㈡ 即使是單純性脂肪肝,脂肪肝比正常肝臟脆弱,較易受到藥物、工業毒物、酒精、缺血以及病毒感染等的傷害,結果其他類型肝病發生率增高,并且脂肪肝作為供肝用于
肝移植極易發生移植肝無功能;㈢ 對于超重和肥胖者而言,脂肪肝的出現可能提示“惡性肥胖”,因為這種人很容易發生高脂血癥、糖尿病和
高血壓,最終發生冠心病、
腦中風的概率也顯著增加。為此,無論是從肝病還是從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角度,都應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病,其科學命名應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鑒于脂肪肝的危害不單局限于肝臟,它與人體糖脂代謝紊亂、心腦血管硬化及其相關并發癥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即使是健康查體發現的無癥狀性脂肪肝亦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
誤區二:脂肪肝根本不可能治愈
臨床上,許多脂肪肝患者曾長期就診于多家醫院,嘗試了不少藥物但病情就是不見好轉,乃至悲觀地認為脂肪肝不可能治愈。
事實上,單純性脂肪肝是名種肝毒性損傷的早期表現,如能及明去除病因和控制原發疾病,肝內脂肪沉積在數月內就可完全消退。例如,酒精性脂肪肝戒酒可康復;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在補充熱量和蛋白質即可好轉;而肥胖性脂肪肝如能有效控制體重和減少腰圍則肝內脂肪沉積亦可很快消退。但是如果單純性脂肪肝已發展為脂肪性肝炎,則病變完全康復常需半年乃至數年以上時間,少數患者即使去除病因仍可進展為不可逆轉的肝硬化。因此,應加強脂肪肝的早期診治,部分脂肪肝患者難以康復的原因可能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及療程不夠長。
誤區三:治療脂肪肝主要依靠保肝藥物
臨床上,許多患者經常輾轉于各大醫院或藥房詢求治療脂肪肝的特效藥物,事實上至今國內外尚未發現治療脂肪肝的靈丹妙藥,而防治肥胖性脂肪肝這類現代都市病,通過節食、鍛煉等措施減肥比保肝藥物治療更為重要。目前認為,減肥是單純性肥胖性脂肪肝惟一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伴有轉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減肥是確保保肝藥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條件,并且減肥可防止肝移植術后脂肪肝復發。
盡管所有脂肪肝患者都需要接受治療,但是治療手段不僅僅限于藥物和手術。對于肥胖性脂肪肝最最重要的恰恰是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行為修正治療等非藥物措施。這方面我們過去都比較輕視,許多臨床醫生亦錯誤認為“不要用藥或者沒有藥吃就是不需要治療”。
在脂肪肝的綜合治療中,“維生素E、必需磷脂、
熊去氧膽酸”等保肝藥僅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措施,是一個短期的強化行為,主要用于伴有轉氨酶升高的脂肪性肝炎患者;而需要病人長期高度重視和調整是病人的飲食、運動和不良行為的修正。這些非藥物治療措施需要貫徹終身,否則脂肪肝就是治療好了也會復發,何況更多見的是藥物治療不見效果。為此,我們認為脂肪肝的治療除了必要的藥干預外,病人一定要了解主動參與治療的重要性,力爭找出并糾正自己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千萬不要以為單純依靠花錢買藥就可求得健康。
誤區四:有了脂肪肝就得服用降血脂藥物
盡管高脂血癥與脂肪肝關系密切,但兩者之間通常并非因果關系,至今國內外尚無降血脂藥物能夠有效減少肝臟脂肪沉積的正規臨床試驗。為此,有了脂肪肝并非都得服用降血脂藥物,而降血脂藥物應用不當有時非但不能減輕脂肪肝,反可加重肝臟損傷。其原因可有為脂肪肝的出現代表肝臟對脂質代謝紊亂的處理已達極限,這時候再用降血脂藥物就相當于“鞭打快牛”,即脂肪化的肝臟對降血脂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應用不當易發生藥物性肝病。
目前認為,脂肪肝假如伴有高脂血癥,那么就不要用降血脂藥物。有脂肪肝又有高脂血癥,需根據高脂血癥的原因、程度以及發生動脈硬化性心
腦血管病變的概率,酌情決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藥物。如果是酒精中毒引起的,那么戒酒對降低血脂和減輕脂肪肝都有好處;是藥物引起的,能停藥則盡量停藥,假如不能戒酒或停藥而血脂增高又不是太明顯就不要管它,因為你“管”它就可能會增加肝臟負擔。對于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癥,如果血脂不是很高,主要通過節食、運動、甚至使用“賽尼可、二甲雙胍”等控制體重和血糖來調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如果治療3~6月后,血脂還是較高則可使用降血脂藥物,但常需適當減量或同時聯用保肝藥物。有高脂血癥家族史并且血脂增高明顯者則要用降血脂藥物治療,因為這個時候降血脂藥物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誤區五: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需服用降酶藥物
以往人們經常誤認為血清轉氨酶增高就是肝炎,而肝炎則都是病毒性的,有傳染性。只要轉氨酶降至正常,那么即使是病毒性肝炎也不用害怕。為此,國人一旦發現轉氨酶升高,往往就急于應用“聯苯雙酯、垂草沖劑”以及各種中藥驗方使轉氨酶降至正常,從而恢復“正常生活”。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是自欺欺人,因其可隱蓋病情并放松實施基礎治療而易導致肝病惡化。
近來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健康檢查發現的轉氨酶增高主要與肥胖的脂肪肝有關,而種轉氨酶增高并無傳染性。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在3~6月內體重下降5%~8%,就可使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增高的血清轉氨酶降至正常水平。有報道稱,體重每降低1%,轉氨酶下降8.3%;體重下降10%,增高的轉氨酶基本恢復正常,伴腫大的肝臟回縮和脂肪肝逆轉;而體重居高不下者轉氨酶往往持續升高,即使應用保肝和降酶藥物也難以奏效。
誤區六: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就不能多活動
臨床上,大約1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存在血清轉氨酶增高,這種情況通常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無需體息和加強營養,亦不需采取相關消毒和隔離措施。然而,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家屬和同事往往要求患者少活動,多休息,結果患者和腰圍有增無減,血清轉氨酶異常和脂肪肝持續存在。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肥胖性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與飲食結構西化和多省動的生活方式關系密切,而在節制飲食的同時,每周堅持150分鐘以上中等量的有氧運動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因此,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的患者并非不要加強休息,反而需要增加鍛煉。脂肪肝患者最好的鍛煉是大步快走,每次至少3公里,每周5次以上。
誤區七: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肥胖性脂肪肝抗病毒治療最為重要
我國是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國,近年來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又不斷增多,兩病合并存在的概率越來越高。對于肥胖、脂肪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有轉氨酶長高患者的治療,大家通常想到的就是用“干擾素、
賀普丁”等抗病毒。事實上,患者的肝臟損害并不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不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你再抗病毒也沒有用。此外,即使是乙型肝炎、肥胖和脂肪肝的存在會大大降低病毒性肝炎與肥胖性脂肪肝并存時,應首先考慮減肥治療。如果減肥后患者的轉氨酶和脂肪肝恢復正常,那么其主要矛盾就是肥胖而非病毒感染,此時就無需抗病毒治療;如果減肥治療半年后,患者轉氨酶持續異常則再抗病毒治療也不遲。畢竟管好自己的體重比較容易做到,而抗病毒治療療程長、成本大而成功率又低,故明智之舉為控制體重后再談其他的情況。
誤區八: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水果多多益善
新鮮水果富含水分、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經常食用無疑有益于健康。然而,水果的保健作用越多越好。因為水果含有一定的糖類,長期過多進食可導致血糖、血脂升高,甚至誘發肥胖。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和脂肪肝患者不宜多吃水果。
當前我們應時刻考慮膳食熱量過剩可能對健康帶來的危害,應盡可能選用蘋果、梨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且量不能過多,必要時以蘿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代替水果;盡量在餐前或兩餐之間饑餓時進食水果,以減少正餐食量。同理,富含蛋白質的鈣的牛奶適量飲用有益健康,但是睡前一杯牛奶因易導致熱量過剩,對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就不合適。
總之,對于溫飽解決以后的廣大群眾而言,缺少的不是“營養(熱量)”,而是運動;急需的不是禮品和藥物,而是科學的生活方式。當前只要我們做到“少吃、多動,少飲酒、慎用藥”,就一定能夠有效控制脂肪肝日益嚴重的流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