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膽石是由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及蟲積等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及膽腑不通,影響膽汁輸送而得病。膽郁氣滯則膽汁,郁滯結聚成膽石,故治療原則上以“理氣活血,清熱燥濕,通里攻下”為主。中醫多以清利濕熱、通淋排石為治療大法。
把握中藥排石療法的適應癥:1、結石直徑小于1厘米,形狀規則,表面光滑,并且與腎盂腎盞無黏連而游離于腔內者;2、泌尿道無明顯畸形、狹窄和感染;3、無嚴重腎積水,腎功能尚好者;4、青壯年體質好,能配合大量飲水及參加有利排石的體育活動。如果結石直徑超過l厘米,應采用手術或碎石治療。只有到正規醫院的泌尿外科醫生醫生診斷后,認為用排石條件,患者才能作出中藥排石的選擇。
服排石藥應注意多飲水、勤活動 服藥期間應大量飲水,每日2000~3000毫升,盡可能使尿量達到每日2000毫升以上。這樣可稀釋尿液,減少尿鹽沉淀,有利于結石排出。要鼓勵自己多跳、多跑,常做體操,促使結石移動、下降,以利自行排出。
●作用機制:增加膽汁的分泌和流量,沖刷含結石的膽管;使膽囊收縮,增加膽石管的排石作用;使奧狄括約肌舒張,以利于膽石排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膽結石形成。
●臨床應用:適用于膽總管結石,對肝內膽管結石和膽囊結石的治療效果不理想。通常與體外震波碎石和介入取石等聯合應用
常用中藥成分包括生大黃、金錢草、茵陳、廣木香、枳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