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經生長因子是神經營養因子家族中發現最早、研究最深入的一類生長因子。在神經生長因子(NGF)發現后不久,對神經生長因子(NGF)在人類不同疾病中作用的研究便開始了,這其中也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鼠神經生長因子具有神經元營養和促突起生長雙重生物學功能的一種神經細胞生長調節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對中樞及周圍神經元的發育、分化、生長、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達均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由鼠神經生長因子制成的,在臨床上用于治療的藥品主要有:蘇肽生、恩經復、金路捷,這幾種神經生長因子分別由不同的廠家生產,F采用鼠神經生長因子(NGF)與川芎嗪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6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60例均為1999~2002年間我科住院患者,據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診斷為1型糖尿病8例,2型糖尿病52例;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3歲;糖尿病病程0.5~14年;16例應用胰島素治療,44例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表現:(1)四肢末端麻、燒灼感、束縛感、自發性疼痛、感覺遲鈍及痛覺過敏。(2)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3)肌電圖示:脛腓神經傳導速度減慢。(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害。選擇對照組40例,平均年齡53.6歲,非糖尿病患者,測其脛腓神經傳導速度。除繼續原降糖藥物及糖尿病飲食治療外,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4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14天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兩療程中間間隔1周;給予川芎嗪160mg溶于生理鹽水由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前后分別測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GHˉbA 1C ),應用NGI-200型肌電圖儀測脛腓神經傳導速度。
2 結果
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脛腓神經傳導速度及對照組脛腓神經傳導速度,見表1。表1 兩組相應指標比較(略)
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組治療前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脛腓神經傳導速度有不同程度減慢,且差異有顯著性,提示治療組存在神經傳導障礙。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說明代謝對脛腓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無明顯影響。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前、后脛腓神經傳導均增快,且差異有顯著性,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38例(63.3%),癥狀改善16例(26.7%),無效6例(10%),總有效率90%,在運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鼠神經生長因子為一種較重要的神經營養因子,是胚胎感覺、交感神經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對成年神經系統功能的維持及結構的完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鼠神經生長因子的主要作用可以維持交感神經元和感覺神經元的存活和生長,促進感覺神經元和交感神經元的分化,誘導神經纖維定向生長;周圍神經損傷后防止同側背根神經細胞壞死,對中樞神經系統膽堿能神經元有影響。近年來,Chen等將兔的面神經切斷,用硅膠管橋接并在管內橋接部分注入外源性鼠神經生長因子,并設對照組做對比觀察。術后6周檢查實驗組的神經再生優于對照組,神經干再生趨于成熟,再生的有髓軸突是對照組的2倍,而且髓鞘厚度也有所增加。
川芎嗪是中藥川芎的有效成分,具有擴張小動脈,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凝聚及溶栓作用。靜脈滴注川芎嗪可使雙下肢動脈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應用川芎嗪可通過改善神經的血供,而達到治療DPN的目的。我們應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川芎嗪聯合治療DPN60例,總有效率90%,脛腓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提高,且無明顯副作用。因當時無條件分別測定運動神經、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和有關植物神經功能的檢查,此療法對以上三種神經的確切治療作用,有待進一步觀察。
來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年第21期 作者:壽志南;黃美;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