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功能障礙是引起女性
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女性不孕癥患者的25%~30%[1].臨床表現為慢性無排卵或排卵異常,包括未破裂卵泡黃素化、黃體缺陷與黃體功能不足。屬中醫學閉經、
月經不調、不孕癥等范疇。促排卵是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的重要治療手段。西醫多采取口服克羅米酚(CC)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療,其促排卵率雖高,但受孕率卻很低,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將有關資料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現代醫學認識 女性的生殖功能有賴于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維持,在這一軸線的調節下,各種性激素協調分泌,導致周期性的卵泡發育、排卵、黃體形成、黃體萎縮,形成生理性月經周期。若此生殖軸功能失調,會引起卵泡發育不良,無排卵或黃體功能低下,從而引發月經紊亂及不孕癥。由于體內外的多種因素,如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精神緊張焦慮、過度勞累、營養不良以及下丘腦、垂體、卵巢或甲狀腺、腎上腺的疾病等原因,使調節排卵周期的雌二醇的水平和周期變化失常,不能激起排卵期促黃體激素(LH)分泌高峰的出現,或低到不足以重新刺激卵泡刺激素(FSH)分泌以促進卵泡發育,從而發生排卵障礙[2].
1.2 中醫學認識 排卵障礙的最大原因在于
腎虛,腎-天癸-氣血之間的平衡失調是引起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的主要因素。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所藏之精為先天之精,是腎主生殖的物質基礎,胞宮的功能主要是主月經和孕育。《素問·奇病論》謂“胞脈系于腎”,故腎與胞宮關系密切,腎精充足,腎氣旺盛,為經間“的候”、“真機”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為“天癸至(排卵)”創造條件,腎之精血是女性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因此,
腎氣虛衰,精血虧虛,可影響生殖功能,導致經血失調,孕育無能[2].腎虛常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欠盛,不能涵養胞宮;②后天房勞多產等耗損腎陰,導致陰精不足,天癸不充[3].肝腎同屬下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同源,有肝郁腎郁之說。另外,肝郁不疏脾,脾失健運,痰濕中阻,肝郁氣滯,致沖任二脈不能通盛,則經孕諸疾由此變生[4].
2 辨證論治
2.1 補腎填精法 張靈芳[5]采用具有溫陽暖宮、填精益腎的促卵方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100例。藥物組成:仙茅、淫羊藿、肉蓯蓉、丹參、紫石英、巴戟天、紫河車、肉桂、山茱萸、枸杞子。每日1劑,連服20日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對照組50例于月經第5日開始服用CC 50 mg,每日1次,連服5日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2組均在3個月后統計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總有效率82%,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李文英[6]自擬補腎排卵湯為主加電針治療無排卵不孕癥68例。基本方:鹿茸、淫羊藿、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菟絲子、山藥、丹參、制龜版等。腎虛肝郁型加川楝子、制香附、當歸、川芎;腎虛脾弱型加黨參、黃芪、黃精、熟地黃、枸杞子;腎虛宮寒型加紫石英、附子、當歸、艾葉。取穴:中極、關元、子宮(雙)、三陰交(雙),于月經第2日起每日電針治療1次,共5日。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57.4%.褚玉霞等[7]采用二紫膠囊(紫河車、紫石英、菟絲子、枸杞子、熟地黃、淫羊藿、丹參、香附、砂仁、川牛膝)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癥60例。從月經周期第5日開始至下次月經來潮之前,每次4粒,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60例予CC,于月經周期或孕酮撤退出血第5日開始服用,每次50 mg,每日1次,連續服用5日,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妊娠率55.00%,對照組妊娠率3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在中醫證候改善、卵泡直徑變化及不良反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 補腎養血法 黃兆政等[8]以補腎養血法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86例。基本方:當歸、炒白芍藥、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熟地黃、制龜版。寒盛加肉桂、熟附子、紫石英;月經量少加黃芪。結果:總有效率74.4%.吳曉明等[9]采用排卵湯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31例。藥物組成:桃仁、紅花、當歸、丹參、茺蔚子、澤蘭、熟地黃、枸杞子、香附、川牛膝、王不留行、皂角刺、炮穿山甲、黨參。結果:總有效率90.3%.
2.3 益腎活血法 孫維峰等[10]采用益腎活血法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36例。基本方:熟地黃、山茱萸、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香附、丹參、當歸、川芎。自月經周期第5日開始,連服10~14日。結果:總有效率83.33%.
2.4 補腎疏肝法 李小堅等[11]采用補腎調肝方加味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辨證屬
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兼肝郁36例。藥物組成:熟地黃、菟絲子、山茱萸、女貞子、柴胡、枳殼、白芍藥、 丹參、雞血藤。于月經后期開始服用,每日1劑,連服22日,3個月為1個療程。 結果:妊娠16例,總有效率77.78%.王紅波等[12]自擬促排卵湯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180例。藥物組成:紫石英、醋柴胡、當歸、赤芍藥、白芍藥、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制何首烏、女貞子、鎖陽、淫羊藿、肉蓯蓉、益母草、紅花。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于月經周期第5日開始,連服5日,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92.78%.
3 中藥人工周期治療
中藥人工周期治療是以補腎法為基礎,并吸取現代醫學關于卵巢周期性變化及對子宮功能的影響的認識,而創立的周期性用藥療法。根據月經不同階段分期用藥:月經周期的卵泡期(周期第5~11日)以滋陰養血、補腎育卵為主;排卵期(周期12~16日)以補腎通絡為主;黃體期(周期第17日~經前)以溫腎助陽為主;月經期(行經期)宜活血通絡,重陽轉陰[2].臨床研究證明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有小劑量雌激素樣作用,即興奮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誘發LH高峰,從而有促進排卵、恢復月經周期的作用[2].沈曉霞[13]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121例。卵泡期自擬補腎育卵湯,藥物組成:熟地黃、山藥、菟絲子、續斷、當歸、白芍藥、覆盆子、生黃芪、淫羊藿、枸杞子、制黃精;排卵期自擬活血促卵湯,藥物組成:丹參、三棱、莪術、當歸、赤芍藥、桃仁、紅花、路路通、鹿角、淫羊藿、石菖蒲;黃體期自擬溫腎助孕湯,藥物組成:熟地黃、續斷、菟絲子、山藥、桑寄生、龜版、山茱萸、香附、淫羊藿、仙茅、紫河車粉;月經期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結果:3個月妊娠36例,4~6個月妊娠51例,7~12個月妊娠20例,1年以上妊娠14例。
4 針灸療法
李剛等[14]針刺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236例。取穴:大赫、關元、中極、曲骨、三陰交、陰廉、風池、次骨羽人彡。腎虛配照海;肝郁配肝俞、陰包;痰濕配豐隆;血瘀配血海、行間。結果:經1~2個月經周期的治療,排卵197例,成功率83%.臨床實踐證明,針刺相關穴位可調整下丘腦功能,提高形成LH的峰值。并能改善臟腑功能,使氣血流暢,有溫胞官、通經脈、增強固精受孕的功能。李愛青等[15]采用針刺為主配合中藥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50例。針刺從月經周期第12日開始,取穴為關元、中極、曲骨、子宮。且分3個階段服用中藥:第1階段于月經第5日服用補腎填精養血的毓麟珠加減,連服7劑;第2階段于月經周期的第12~14日服用補腎溫陽、行氣活血的活血補腎方,基本方:柴胡、益母草、生蒲黃、牛膝、菟絲子、枸杞子、淫羊藿,連用3劑;第3階段于月經周期第15~21日服用益腎調沖任的促黃體湯,藥物組成:當歸、熟地黃、仙茅、枸杞子、菟絲子、鹿角霜,連服7劑。結果:有效率72%,妊娠率42%.鄭士立等[16]針刺神闕、中極、關元、子宮、足三里、三陰交合灸神闕、三陰交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40例。結果:妊娠率68.4%.張寬智等[17]采用針刺配合疏肝補腎湯(柴胡、紅花、桃仁、桑寄生、白芍藥、枸杞子、菟絲子、香附、補骨脂、當歸、鹿角膠)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45例。取穴:關元、中極、命門、三陰交(雙)、肝俞、腎俞、氣海。每次針刺3~5穴,每日治療1次。對照組33例單純予疏肝補腎湯。2組均從月經周期第7日開始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受孕率88.9%,對照組受孕率63.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5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以中醫藥為主,輔以CC、HCG、人絕經期促性腺激素(HMG)、
黃體酮等西藥治療。辨證論治在于了解機體的內環境,從體質、病因、病理、癥狀的實質考慮,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氣血充沛、臟腑功能協調,在調動全身正常生理功能后逐漸恢復性腺軸;西藥療效迅速,針對性強,但有副作用。研究表明,中藥能減輕CC對子宮內膜發育不良的影響,改善機體內環境,從而提高受孕率[18];而西藥也能加強中藥的促排卵作用。所以,中西醫各取所長,相輔相成,不失為有效的治療途徑。陳金榮等[19]自擬益腎調肝助孕湯(熟地黃、丹參、當歸、白芍藥、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子、蛇床子、牛膝、柴胡、桂枝、川芎)配合CC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75例。月經來潮或撤藥性出血第5日開始服藥,2日1劑,平均治療5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90.7%.謝廣妹等[20]采用益腎調肝的中藥加CC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95例。基本方:熟地黃、丹參、當歸、白芍藥、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子、蛇床子、牛膝、柴胡、桂枝、川芎。偏腎陰虛加女貞子、生地黃;腎陽虛加仙茅、淫羊藿;氣滯加香附、烏藥;血瘀加生蒲黃、茜草。2日1劑,每日早晚服2次,連服13劑為1個周期。月經來潮或孕酮撤藥性出血第5日開始服藥,同時服用CC,每日50 mg,連服5日。對照組95例單純予CC.結果:治療組妊娠率58.9%,對照組妊娠率38.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桑珍等[21]采用促排湯(當歸、熟地黃、菟絲子、雞血藤、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香附、益母草)和CC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58例。結果:受孕33例。周劍萍[18]采用中藥配合CC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58例。于月經第5日開始服用促卵泡湯(當歸、熟地黃、菟絲子、雞血藤、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香附、益母草),接近排卵期加用丹參、澤蘭、巴戟天,待卵泡排出后改用促黃體湯(菟絲子、覆盆子、當歸、紫河車、淫羊藿、巴戟天、炒杜仲、桑寄生、續斷、艾葉)。對照組50例口服CC治療。結果:治療組受孕率56.89%,對照組受孕率26.0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胡會兵[22]以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為主配合CC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32例。經后期藥物組成:熟地黃、生地黃、枸杞子、雞血藤、木香、香附、菟絲子、當歸、女貞子、墨旱蓮、砂仁、桑寄生、黨參、澤蘭、丹參等,從月經第4日開始,每日1劑, 共8劑;真機期藥物組成:桂枝、吳茱萸、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香附、烏藥、熟地黃、枸杞子、川牛膝、淫羊藿,于月經周期第12~15日,每日1劑;經前期藥物組成: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巴戟天、肉蓯蓉、續斷、淫羊藿、女貞子、鹿角、當歸、黨參、紫石英、木香、仙茅,于月經周期第16~28日,隔日1劑;行經期藥物組成:當歸、山楂、川芎、木香、丹參、澤蘭、茺蔚子、香附、川牛膝、紅花等,于月經周期第1~3日,每日1劑。每個月經周期第5日開始口服CC,每次50 mg,每日1次,連用5日。結果:排卵率71.09%,受孕率53.1%.史建輝等[23]根據中醫辨證理論結合月經周期的特點確立了調經4步法。治療組50例遵照調經4步法的治療原則辨證服用中藥:月經期服少腹逐瘀湯(當歸、生蒲黃、炒五靈脂、延胡索、赤芍藥、川芎、甘草);經后期予以益腎調血湯(熟地黃、山茱萸、女貞子、菟絲子、肉蓯蓉、當歸、炒山藥、炒香附、甘草);經間期結合B超,卵泡≥18 cm者,用舒肝活血湯(白芍藥、生麥芽、石見穿、鹿角、當歸、丹參、柴胡、桂枝、甘草、水蛭);經前期用溫陽益腎湯(菟絲子、紫石英、淫羊藿、蛇床子、熟地黃、桑寄生、香附、甘草、當歸、巴戟天)。并于月經第5日口服CC,每日1次,共5日。對照組30例于月經第5日服用CC.1個月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治療組排卵率84%,對照組排卵率74%,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受孕率42%,對照組受孕率2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6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對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傳統中醫治療以“腎主生殖”理論為指導辨證施治,藥物多以補腎為主,兼用活血、養血、疏肝等,體現了治病求本、同病異治的特色。與西藥比較,中醫藥具有排卵率、妊娠率高、毒副反應少的優勢。隨著對排卵功能障礙認識的不斷深入,其治療的手段也日漸發展、完善。眾醫家在繼承中醫學傳統理論的同時,又在臨床實踐中注重與現代醫學理論相結合,近年來研究和總結出“中藥人工周期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療法”.臨床研究證明,這些療法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因此,中醫學與迅速發展的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將會使排卵功能障礙的治療有著更廣闊的前景。在今后的治療與研究中應更注重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更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指導臨床用藥。同時,應采用大量隨機、對照、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資料,以期取得科學的結論;還應研制出高效、使用方便的劑型如膠囊、顆粒沖劑等以適應患者需要。
參考來源:《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的中醫藥研究近況》閆毓茜,《河北中醫》, 2008, 30(5):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