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疾病是指發生于心、腦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為動脈疾病和靜脈疾病。下面為大家詳細探討一下周圍血管疾病發病原因。
1、什么是周圍血管病?
周圍血管疾病是指發生于心、腦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為動脈疾病和靜脈疾病。動脈疾病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癥、
糖尿病足、動脈栓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性大動脈炎以及雷諾綜合征等;靜脈疾病包括血栓性淺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
2、什么原因導致了周圍血管病的發生?
周圍血管病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外因包括外感六淫、特殊毒邪、外傷等;內因包括飲食不節、情志內傷、臟腑功能失調、勞傷虛損等。
外因中以寒、濕居多。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入血則凝,周圍血管病出現蒼白、拘急、疼痛諸癥,皆因寒邪所致;濕亦為陰邪,其性滯濁,趨下纏綿,下肢血管病出現腫脹、重墜、糜爛、流滋等癥,均為濕邪所致。寒濕二邪可以互結,亦可因疾病的不同,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向其他方向轉化。臨床上動脈疾患的早期,肢體麻木、蒼白、發涼怕冷,多為寒濕所致;后期肢端壞疽染毒,局部紅腫糜爛則為濕郁化熱。靜脈疾患急性期肢體腫脹、紅熱、結塊多為濕熱相搏;后期肢體硬實、朝輕暮重,則為寒濕。此外,外傷可致血管損傷,瘀血凝結,影響血液周流而致病。
內因方面,主要強調虛損致病,虛指氣血虧虛和肝腎不足。如年老之人,肝腎不足及房勞過度均可傷腎,腎陽虛則無力鼓動脈絡、溫煦肢體;腎陰虛則虛火內生,灼津為痰,痰瘀阻于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都會導致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飲食不節則傷脾,脾失健運則停濕生痰,痰瘀凝聚,脈絡不通,亦是常見的致病因素。
周圍血管病的發病特點是血瘀。在病變過程中,不論是內因所致,還是外因所發,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上出現血脈瘀滯,破壞人體氣血正常運行,從而引發各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而且邪、虛、瘀三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共同致病。此外,先天稟賦不耐、遺傳因素、沖任失調及吸煙等,也是導致周圍血管病發病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上面不難看出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周圍血管疾病傳染嗎?相信通過看到上面的介紹都知道,周圍血管疾病是不會傳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