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隸屬于現代醫學腦血管意外的范疇,我主要從傳統醫學方面加以闡釋。其特點:突然發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進而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若治療不當,往往致死致殘;其病因為風、火、痰、瘀,中風的發生和發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腎四個臟器,由于以上四個臟器陰陽失調、平時房勞過度,勞累、嗜酒,生活無常,膏膩厚味,肉食過度而發生。
1 急診搶救
1.1西藥運用 患者入院后應用5%G.S注射液250ml加孢二磷膽堿0.5g或腦復康8~12g靜滴(每日1次,14日為1個療程),腦梗死患者發病在1~12小時內可行溶栓治療(有禁忌癥除外),用尿激酶(80~250)10 U加0.9%N.S100~200ml靜滴,2小時內滴完;第2日開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加入丹參注射液8~16ml或血栓通140mg靜滴,每日1次,14日為1個療程;腦水腫者可酌情給20%甘露醇250ml靜滴。
腦出血者立刻應用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止血藥物,療程1~3日;腦血腫則可行顱骨鉆孔腦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同時常規抗感染,降顱壓,調控血壓,能量合劑等對癥支持治療。
1.2中醫方法
1.2.1針灸 大椎、神厥、丹田、關元,隔姜50-300壯,大艾炷。人中、十二井穴點刺放血,緊接著針刺氣海、關元(用補法),廉泉、涌泉、豐隆、太沖、合谷(用瀉法)。
1.2.2中成藥
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至寶丹、紫雪丹、萬氏牛黃清心丸等,根據病情可選一種應用;采用先針刺后灌藥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好。
1.2.3中藥 小紅參10克、制附子10克,急煎灌服或鼻飼。
2 穩定期治療
2.1中經絡
2.1.1肝腎陰虛及肝陽上亢型 表現為頭暈頭疼、耳鳴、少寐多夢,腰酸腳軟、手腳麻木,逐漸發展為偏癱、口眼歪斜、舌強、語言障礙、舌質發紅、苔白或稍黃,脈象弦滑或弦、細、數。
治療原則:滋陰潛陽、熄風通絡為則。
治療方法:
中藥: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代褚石15克、鉤藤30克、菊花15克、白芍15克、玄參10克、龜板10克、懷牛膝30克、天麻10克、生地30克。每日一劑,每日分三次口服;若頭脹
失眠,嚴重者加羚羊角粉1克沖服。
體液療法,丹參液加大黃液靜滴,劑量可根據體質情況而定;另加小活絡丹內服,每日二次,每次一粒,黃酒送下。
針灸: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通里、用瀉法,一日一次或二次;第一次針患側,第二次針健側,如隔日一次,每次健患側均做針灸治療。語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針攢竹透魚腰、太陽透下關、翳風等。
2.1.2痰熱腑實及風痰上擾型 表現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結、語言不利、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大。
治療原則:化痰通絡,祛痰活絡。
治療方法:
中藥:膽南星15克、全瓜蔞10克,大黃10克、芒硝10克(沖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癥狀逐漸好轉后,改用下例處方:膽南星10克、全瓜蔞30克、丹參30克、白芍6克、雞血藤30克;若頭昏嚴重者加鉤藤30克、菊花15克,珠珠母30克(先煎)。若煩燥不安,徹夜不眠者,痰熱內蘊,陰虛陽亢的加生地10克、沙參10克、夜交藤12克。
中成藥可選用牛黃清心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早晚分服,白開水送下。
2.2中腑腑 分閉證和脫證兩大類型。
2.2.1閉證 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口眼歪斜、兩手緊握、患肢拘急、強痙、煩躁不安、面赤身熱、氣粗、大便閉阻、痰聲漉漉、舌苔黃膩、脈象弦滑數。
治療原則:化痰開竅、平肝熄風。
治療方法:
中藥:羚羊角粉1.5克(沖服),鉤藤30克(后下),竹瀝水20ml,半夏10克、醋膽南星10克,七節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竹黃10克、黃連5克、夏枯草20克。
若風痰偏盛、靜而不煩、面白唇紫、舌苔白膩,去黃連、夏枯草,另加蘇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間痰涌,加川貝母,或竹瀝水40ml灌服,每次間隔4-6小時一次。
若痰火重灼、面赤氣粗、身熱煩躁,嘔吐、呃逆、大便秘結,加龍膽草10克、大黃10克、枳實10克、風化硝5克(沖服)。
若風痰偏重,手足抽搐的加石決明30克(先煎),全蟲5克、地龍15克,煎服,每日一劑。
針灸: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通里、豐隆用瀉法。每日一次或二次,第一天針刺患側,第二天針健側,若隔日治療一次,患、健兩側均取;語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攢竹透魚腰,四白透迎香,地倉透頰車,翳風、下關。
2.2.2脫證 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肢體癱軟,口眼歪斜、目合口張、鼻干、息微、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汗多、舌痿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治療原則:以回陽固脫為則。
治療方法:
中藥:人參10克、制附子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10克。
若陰不戀陽,陽浮于外,津液不能內守,汗多不止者,可加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黃芪30克斂汗回陽;陰精耗傷、舌干、脈微者,加玉竹10克、黃精10克以救陰護津。
3 后遺癥的處理
3.1頭針 沿皮下刺入1.5~3cm,進針后快速捻轉(200次/分鐘左右),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3分鐘,同時鼓勵患者做患肢運動,休息5分鐘后再行捻轉,如此反復3次,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休息1~2日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3.2體針 基本穴位為風池、風府、曲池、三陰交、足三里、太溪。上肢癱輪取患側的肩髃、陽池、后溪等穴;下肢癱取風市、陰市、懸鐘、環跳、委中、陽陵泉透陰陵泉;中樞性面癱取合谷、地倉透頰車、陽白、攢竹、承泣;舌強語澀取廉泉、通里;肘部拘攣加太溪;足趾拘攣加八風,手指拘攣加八邪;失語加通里、啞門;吞咽困難加照海、天突。用電針機以疏密波治療(以肢體節律跳動為佳)。留針15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休息日1~2日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3.3推拿 患者取半臥位,先用拇指側推患者頭部,同時多推百會穴,并從百會橫行推到頭維穴,來回數次,然后用掌根揉風池穴。如有口眼歪斜,需用拇指推患側的太陽、聽宮、聽會、地倉等穴,同時用掌根輕揉對側面頰部。如上肢癱,用拇指推肩井、肩貞、肩髃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捏肩井,并循手三里等穴,繼而捏前臂肌肉,并捻轉各手指,最后用兩手搓動患側上肢。如下肢癱,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先用拇指推腎俞及環跳穴。再用雙手滾動下肢,上下來回數遍,然后掐氣沖、足三里、委中、承山、太溪、昆侖等穴。繼而患者改為仰臥位,用雙手沿足三陽經用滾法作用于下肢至足趾。每日1次,每次操作時間約為30分鐘,10日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3.4運動療法
3.4.1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如被動運動:在床上將肢體宜置于抗痙攣體位。
3.4.2床上訓練。
3.4.3起坐訓練,要求達到三級平衡。
3.4.4從坐到起、站訓練。
3.4.5站立及站立平衡訓練,也要求達到三級平衡。
3.4.6步行訓練。
3.4.7上肢及手功能訓練。
3.4.8作業治療訓練,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
4 療效評定
基本治愈8例,顯效26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5.2%。
5 討論
通過筆者對以上61例
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患者遺留有運動,語言及智力等障礙。因此,開展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致殘,促進功能恢復。通過以運動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達到防治并發癥,減少后遺癥,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充分發揮殘余功能。
從臨床治療來看,90%神經功能恢復一般在中風后3個月內,3個月后關節攣縮,肢體強直,功能的恢復則較難。另外,早期一旦形成錯誤的行走模式,也很難徹底糾正。中醫認為,本病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髓,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針刺加推拿,疏經絡,利關節,潤肌膚,至關重要,值得同道們臨床一試。
參 考 文 獻
[1] 黃友岐主編.神經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42-158.
[2]《素問·風論》:“風之傷人……發為偏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