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是指突然發生的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灌注減少或血流完全中斷,停止供血、供氧、供糖等,使該局部腦組織崩解破壞。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為:①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血栓栓塞;②心臟來源的栓子所致腦栓塞;③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損傷以及外傷等。缺血性腦卒中一般在夜間睡眠中發病,常為次晨起床時發現肢體無力或偏癱,多無意識障礙,血壓可正常或偏高,可有動脈硬化史。
最近西班牙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于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療后最初24小時內發作癲癇是此類患者較高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素。早期癲癇發作(ES)也可能增加并發癥風險,同時降低良好轉歸的可能性。
ES與急性缺血性卒中不良轉歸有關,但很少有關于接受靜脈溶栓的研究。這項多中心觀察性研究納入了824例接受靜脈tPA治療的急性卒中患者。研究者記錄了他們治療后24小時內發生癲癇、基線特征、危險因素、卒中嚴重程度(NIHSS評分)和病因等信息,比較有和無ES患者的卒中轉歸(24小時、第7天的NIHSS,3個月時的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出血性并發癥和水腫情況。
結果顯示,824例參與者中,16例有ES(1.94%)。兩組患者的基線特征、發病到治療時間或危險因素均無差異,但有ES的患者卒中發作時的NIHSS評分較高(17對13,P=0.016)。校正基線NIHSS評分、年齡和性別的混雜變量后,有ES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OR 4.9)。另外,ES組有mRS ≤2不良轉歸(校正的OR[aOR] 0.26)、癥狀性腦出血(aOR 1.12)和水腫(aOR 1.22)的非顯著性趨勢。有ES的患者中,87.5%為前循環缺血性卒中,75%在最初24小時內復發癲癇。丙戊酸鹽是最常使用的藥物(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