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自1998年始應用CT定位對
高血壓腦出血采用錐顱血腫抽吸置管引流術治療。由于高血壓腦出血病人通常年齡較大、病史較長,常伴有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的疾患和損害,還出現肺部感染、偏癱、失語、自理能力低下等并發癥。因此,從2000年始,我科于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不同階段實施健康教育,對促進病人康復,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起到積極作用,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壓腦出血51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齡30~84歲,平均年齡57歲。治愈22例,好轉15例,未愈10例,死亡5例。入院時按GSC評分:3~5分9例、6~8分13例、9~12分19例、13~15分11例。總有效率達72.5%。51例病人和(或)家屬均接受健康教育,對護士工作感到滿意。
2 健康教育
2.1 早期的健康教育 即術后1~2周[1],重點應做好以上護理措施:
2.1.1 控制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和控制高血壓
正確評估病人的意識狀態、對疾病的認知度及對所患疾病的憂慮及恐懼等。去除造成顱內壓增高的誘因,如咳嗽、嘔吐、情緒激動、躁動以及憂慮煩躁等。通過家屬真誠的關懷,護士的體態、資勢、面部表情和眼神、觸摸、對話等給予病人安全感和心理支持,減輕焦慮及恐懼。指導病人不要用力咳嗽、用力排便,保持血壓的穩定,防止血壓過高造成再出血、過低導致腦血流不足[1]。術后要連續動態監測血壓,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4mmHg,舒張壓≤90mmHg。
2.1.2 預防腦水腫的措施
腦水腫是顱內疾病和全身系統疾病引起的繼發性病理過程,常引起或加劇顱內壓增高,通常在術后2~3天達到高峰,1周可以消退[2]。應抬高床頭15°~30°。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準確記錄出入量,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按時執行脫水治療。改善腦缺氧是防治腦水腫的重要措施,故術后要給予充分、有效的氧氣持續低流量吸入。要告知病人或家屬這些措施的重要性,要求病人或家屬配合,不要自行調節輸液速度和拔除吸氧管、放平床頭等。
2.1.3 預防并發癥
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顱內感染,指導病人配合護士定時做好翻身叩背工作,注意排便情況。不要隨便拔除引流管,保持各種引流管的固定、通暢,防止引流管內液體堵塞、逆流等而引起顱內感染。加強基礎護理和大小便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預防壓瘡。
2.2 中期的健康教育
可逐步進行語言、肢體等神經功能康復的治療。
2.2.1 一般教育
根據病人的清醒度、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文化程度、職業、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等,可采取詳細、系統的教育方式,逐步反復多次的教育方法,去幫助病人掌握有關的疾病保健知識,學會自我護理和救護措施[4]。護士應態度親切、和藹,主動與患者交談,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傾聽病人的講述,鼓勵病人說出內心的精神困惑,滿足其心理需要,做好心理治療。
2.2.2 功能訓練
與病人共同制定訓練計劃,對部分功能喪失者,如偏癱、失語者應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家人一起協助其加強語言和患肢的功能訓練,如多交談,積極做患肢的肌按摩及針灸、理療等。
2.3 康復期的健康教育
2.3.1 防治高血壓的行為措施
2.3.1.1 飲食指導
指導病人多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低脂肪和控制過多糖分以及低鹽飲食。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g,
戒煙、戒酒及保持情緒的樂觀穩定。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防止
便秘。
2.3.1.2 行為指導
按醫囑服用降壓等藥物,出院后定期復診或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格檢查,及時發現高血壓并及早進行治療。注意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防止過度肥胖。
2.3.1.3 自我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可由于受冷刺激誘發[3],故在冬季應注意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3 效果
接受健康教育的病人及其家屬,基本上能掌握高血壓腦出血行為治療的方法、預防保健知識及出院后的自我護理和注意事項。22例恢復自理能力,15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癱,愿意繼續接受門診治療。其他病人死亡或處于昏迷狀態。
4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已成為嚴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質量的疾病。目前,由于應用CT對血腫準確定位、采用早期或超早期手術,病死率明顯下降。要使病人順利康復出院,需要病人、家屬和護士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在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可提高手術和治療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作為一名神經外科護士,必須具備一定的疾病、預防、保健、治療和護理康復的知識,人文、心理、社會的知識,才能了解病人的知識需求,達到治療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參考文獻: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不同階段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敏,中國民康醫學2008年第20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