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媒體報導過宮內為胎兒手術并成功切除胎兒肺
腫瘤的新聞,引來廣大市民熱論。昨日在保溫箱已呆3周的嬰兒黃嘉茵生命體征正常,被批準本周就可出院。作為亞洲第一例開放式胎兒宮內手術成功案例,她降生時還未滿33周(即不到6個月)。
今年3月,懷孕20周的肖小姐來到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進行B超檢查時發現,胎兒肺部竟有一個似荔枝大小的腫瘤。約27周時,腫瘤已長到約雞蛋大,經過其同意,醫生對她進行“直視下宮內胎兒肺囊腺瘤樣畸形切除手術”,將她腹中胎兒的腫瘤切除。手術花費2個多小時,其間,胎兒一直處于母體子宮內,只有手和腹部部分暴露在空氣中。6月9日,醫院因為肖小姐身體狀況不佳,就對其腹中的胎兒進行了引產手術,胎兒生命體征正常。
在孕婦全麻下開腹,不取出胎兒,只靠臍帶向胎兒供給氧氣、營養,灌入人工羊水不斷保持子宮內容量,在胎兒身上動刀切除肺囊腺腫瘤。然后,胎兒在母體內繼續生長發育,直到分娩。有了這次亞洲首例開放式宮內手術經驗,更多發育異常的胎兒或將獲得新生。
母親肖女士昨天看到保溫箱里的黃嘉茵時,直言不敢抱,因為她知道這個脆弱的小生命能闖過三周觀察期太不容易了。“當時醫生建議我做這個手術,家里人直說聽都沒聽過,而且醫生說國內無一例類似手術,但為了女兒,我愿意冒一次險。”
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劉正平表示,就在一個月前,即肖女士“直視下宮內胎兒肺囊腺瘤樣畸形切除”手術后第三天,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國際上三家胎兒醫學研究方面最頂尖的兒童醫院之一)胎兒心臟中心主任Jack Rychik教授來市婦幼保健院參觀。當得知中國的醫院能開展這項手術后,他開始表示不相信,便親自對胎兒進行B超檢測?吹教悍尾抗δ芑謴土己,他連聲稱贊。
劉正平告訴我們,現在小嬰兒能稍微進食一點牛奶,不過在出院后的42天里他們還將進行例行檢查,比如對小孩神經機能進行測試,心臟、聽力等常規復查。
滿足三個條件應該嘗試胎兒醫學術
因為該手術需在孕婦全麻下開腹,不取出胎兒,只是靠臍帶向胎兒供給氧氣、營養,在胎兒身上動刀切除腫瘤。然后,胎兒在母體內繼續生長發育,直到分娩。但在國內無先例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率僅50%。
“胎兒醫學是一項新興的醫學項目,雖然病人希望保住胎兒,但這個病例除了技術難度外,還涉及到倫理問題。醫院胎兒醫學中心醫療組的專家除了評估外,甚至還組織了市人大代表、醫學倫理專家、律師等,進行宮內胎兒手術的醫學倫理等多方面的探討。”劉正平介紹,經過討論,眾多專家提出,只要醫療技術達到相應的水平、病人愿接受手術、能確保孕婦胎兒安全,應該做這樣的醫學嘗試。
對于今后市民如何接受胎兒醫學術,劉正平直言,胎兒醫學在中國起步很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產科醫生才接觸到“把胎兒視為病人”的觀念。“以前胎兒有問題,按常理都會建議放棄,不敢做嘗試,但是病人都有治療權,今后一旦發現胎兒查出發育異常,只要可治的良性疾病,對待胎兒的取舍問題,產科醫生會更慎重尊重病患家屬意愿。”
胎兒患肺腫瘤、脊柱裂等未來或可宮內治療
據了解,在有了國內首例宮內胎兒手術所取得的經驗,今后面對肺腫瘤、隔離肺、脊柱裂、脊髓脊膜噴出、唇腭裂(先天性兔唇)等胎兒發育異常,都可以通過宮內手術進行治療。
“希望有了這次手術經驗,讓更多發育異常的胎兒獲得新生。”劉正平介紹說,因為胎兒在母體內進行手術不會留
疤痕,所以在治療先天性兔唇上有難以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