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糞便隱血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是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手段之一。由于大腸癌常因粘膜糜爛潰瘍而呈現不同程度的出血,因此可利用簡便易行的便潛血試驗監測大腸癌。早期的便潛血試驗為化學呈色方法,常用試劑為聯苯胺或愈創木脂等,近年來逐漸被特異性更強的免疫潛血試劑所取代。但由于便潛血試驗并不能區分癌性和非癌性出血,故目前多用于作為大規模人群大腸癌普查的初篩手段。但少數早期癌亦可呈假陰性結果而致漏診。據統計,大腸癌患者中50%~60%、大腸息肉患者中30%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糞便隱血試驗系非特異性診斷方法,任何情況引起消化道出血時均可導致糞便隱血試驗陽性。但作為一種簡便、快速的方法,糞隱血試驗可以從“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中檢出可疑大腸腫瘤的患者,為進一步檢查提供高危靶人群,因此糞隱血試驗仍是目前大腸腫瘤普查和篩檢的最常用的方法。結腸癌表面易出血。一般的大便隱血試驗只要消化道內有2ml左右的出血就可出現“陽性”。Hardcastle報道用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的方法在無癥狀的人群中普查大腸癌,陽性者再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檢查,結果在普查組中發現的大腸癌病人2/3系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而檢出,但有1/3的病例因隱血檢查陰性而漏診,在日后出現癥狀后再檢查發現。文獻中腸鏡檢出的腺瘤中大便隱血試驗65%~75%呈陰性,檢出的大腸癌中大便隱血試驗38%~50%呈陰性。可見大便隱血試驗陰性不能除外大腸腺瘤或癌的可能。Hardcastle在無癥狀的人群中以大便隱血試驗篩查時,有2%的人隱血陽性,陽性者中進一步腸鏡等檢查,其中10%發現患大腸癌。可見歐美國家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中大腸癌檢出率頗高。因此歐美臨床醫師對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很重視而作腸鏡檢查。我國多數地區因胃癌遠比大腸癌多見(約為3∶1),臨床醫師對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往往可反復做胃鏡或GI檢查,卻忽視了腸鏡檢查的必要,因此常導致大腸癌診斷的延誤。國際上幾個著名的普查結果顯示,采用糞便隱血試驗的普查篩檢可使大腸癌死亡率下降15%~43%。
2.癌胚抗原(CEA)檢查 CEA
不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既有假陽性又有假陰性。早期病人陽性率較低,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中50%其CEA高于正常。因此不適宜做普查或早期診斷用。但對估計大腸癌的預后和診斷術后復發方面有一定的幫助。美國紐約紀念醫院Zeng等報道,114例淋巴結轉移的大腸癌病人術前血清CEA<5ng/ml,根治性切除后有32例復發,其中44%的病人在復發時CEA升高至5ng/ml以上。有遠處轉移者血清CEA升高遠比局部復發時為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臨床資料顯示,雖然有相當的病人(包括Ⅲ期、甚至部分Ⅳ期的病人)術前CEA檢查均屬正常,但一旦術后隨訪過程中發現CEA持續性升高,則90%以上和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有關。有時CEA升高可在臨床癥狀發生前5~7個月即出現,故此隨訪時的CEA檢測十分必要。類似的檢測指標還包括CA50、CA19-9、CA72-4、CA242等。一般這些指標應同時檢查,因為病人可幾項同時出現異常,也可僅一項出現異常。為此,有人主張在隨訪中如發現CEA等持續升高即可爭取行開腹探查,以提高復發灶的切除率與治愈率。大多數大腸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常升高,超過50μg/ml。但該試驗的特異性并不強,在一些非消化道腫瘤及良性病變,血清水平亦可升高。此外,CEA對早期結腸癌和腺瘤性息肉敏感性較差,因此將其用于早期大腸癌檢測,效果并不明顯。1982年Magagi等利用人結腸癌細胞系免疫小鼠制備的CA19-9,可以識別有高度癌特異性的唾液神經節苷脂,結果發現19%~49%結直腸腫瘤水平升高。但它對胃胰肝膽管的敏感性更強,作為大腸癌血清學檢測,并不比CEA敏感。
其他如大腸癌相關抗原的檢測、鳥氨脫羧酶及血清唾液酸含量的測定,白細胞粘附抑制試驗等等,研究表明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于臨床,其特異性、敏感性尚待進一步提高。
3.細胞與組織學診斷
病理學診斷是用以明確診斷以及擬訂治療方案所必需的依據,包括脫落細胞學檢查和活檢組織標本病理檢查。
腸道脫落細胞學檢查對惡性腫瘤的診斷有較高特異性。由于正常腸黏膜每24小時有1010個上皮細胞脫落,而腫瘤上皮細胞更新率更快,大約有1%的腫瘤細胞脫落進入糞便,并隨其排出體外,因此收集這些脫落的上皮細胞,對大腸病變性質的判斷有重大意義。其方法包括直腸沖洗、腸鏡直視下刷取、線網氣囊擦取以及病灶處指檢涂片法,經Papanicolaou染色后進行光鏡檢查,發現惡性細胞則有診斷意義,如屬可疑惡性或核略大、染色質增多診斷核異質細胞者,不足以做出最終診斷,提示應做復查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有報道脫落細胞學檢查的敏感性達93%,特異性可達100%。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為病理診斷方面提供了較廣闊的前景,對微量組織標本進行擴增、原位雜交技術或Southern印跡法等手段的應用,預計對鑒別大腸癌前期病變及早期發現大腸癌會提供可行的分子水平的檢測方法。如將腸道脫落細胞學檢查方法和脫落細胞中K-ras基因的突變、CD44基因的異常表達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可能對發現早期大腸癌或癌前病變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