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與方法
試驗設計 本試驗為對照試驗,試驗組為LEF+MTX組,對照組為單用LEF組,試驗組和對照組按1:1隨機分入服用LEF+MTX組、LEF組,療程24wk。各組在治療前及服藥后2,4,8,12,16,20,24wk進行隨訪。
病人選擇 60例入選病人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診斷標準,確診為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年齡18~65a。有下列情況者不得入選:(1)患心臟、肝臟、腎臟、胃腸道疾病者,(2)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打算近期生育的病人,(3)對試驗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的病人,(4)試驗前1mo內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人。
一般情況 共60例病人進入試驗,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病人進入試驗時的各項指標基本一致。
檢查項目及方法 試驗前、服藥后12,24wk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大便隱血、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和類風濕因子(RF)檢測,療程前后進行胸片和心電圖檢查。同時對異常的實驗室指標與藥物的關系進行判斷。記錄休息痛、晨僵、關節腫脹數(SJC),關節壓痛數(TJC)、握力、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醫生評價、病人評價。日常生活能力有穿衣、站立、吃、喝、行走等24項指標評估。評分4級:0=無困難;1=有些困難;2=很困難;3=不能進行。休息痛、病人和醫生評價為目視模擬標尺法10分法計算。
用藥方法 試驗組口服LEF10mg,每日一次,MTX7.5mg,每周一次;對照組服用LEF20mg,每日一次。用藥前3d 2組LEF均給予負荷劑量50mg﹒d-1。各組病人均可同時服用非甾體抗炎藥。
療效評價 治療前、治療后12,24wk對受試病人的下列指標進行評估:休息痛、晨僵、SJC, TJC,握力、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醫生評價、病人評價、ESR, CRP和RF,并計算各指標的有效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上述指標的改善率的平均值為總體有效率。療效評價標準: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改善<30%;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改善在30%~49%之間(含30%);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改善在50%~75%之間(含75%);明顯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改善>75% 。總有效率=(改善+進步+明顯進步)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
不良反應 用藥后每次就診或隨訪時應觀察和記錄病人可能發生的不適表現,并按照輕、中、重和危及生命判斷其程度,分析不良反應與受試藥物的關系。出現不良反應后定期隨訪觀察不良反應的轉歸情況。
統計學處理 表示平均值±標準差。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率和計數資料比較用c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 t 檢驗。P<0.05被認為有顯著差別。
結 果
2組臨床及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 2組治療12,24wk后,TJC,SJC,休息痛,日常生活能力,醫生評價,病人評價,ESR,CRP和RF等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1。試驗組略優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2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2wk,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9%(24/27),對照組為61%(17/28),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治療后12wk和24wk,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不良反應 試驗組8例病人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其中3例因惡心、白細胞減少、丙氨酸轉氨酶升高而停藥;對照組6例病人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20%,其中2例因腹瀉、皮疹停藥。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經c2檢驗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但試驗組胃腸道反應和ALT升高的比率略高于對照組。所有不良反應均在停藥或繼續治療過程中恢復。
討 論
RA是在遺傳易感的基礎上外界因素促發的一類疾病,目前無根治的方法,是一種難治性疾病,LEF是針對RA的病程改善藥[2]。LEF主要通過抑制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的活性而阻斷嘧啶的合成,使增生活躍的細胞(如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等)受到抑制。MTX抑制嘌呤的合成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國外文獻報道,2藥從作用機制上有協同作用。
本研究發現,聯合用藥起效時間明顯比單用LEF快,12wk的療效與單獨用藥相近,但不良反應略高于單用LEF治療,尤其是胃腸道反應和肝臟酶升高。因此聯合用藥時要注意不良反應的觀察。因本研究時間較短,例數較少,尚需長時間大樣本試驗進一步觀察聯合用藥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另外,因為LEF在本院應用時間不長,未能觀察小劑量LEF聯合小劑量MTX治療RA的療效,也是本試驗的不足之處。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