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發生于面部的一種色素沉著性
皮膚病。2003-03—2007-03,筆者辨證治療女性黃褐斑362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2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25歲,最大48歲,以35~40歲為多;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5年;其中肝氣郁結型183例,氣滯血瘀型129例,
腎陰虛型50例。362例均有不同程度
月經不調,無肝、腎等慢性疾病。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2003-12在深圳修訂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1]確診。
1.3 中醫辨證分型
見表1。表1 黃褐斑辨證分型(略)
1.4 治療方法
1.4.1 肝氣郁結型
治宜疏肝解郁,和血調經。予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10 g,梔子10 g,柴胡10 g,白芍藥10 g,當歸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白芷10 g,薄荷10 g,桑葉10 g,桑白皮10 g,玫瑰花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1.4.2 氣滯血瘀型
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10 g,當歸10 g,生地黃10 g,赤芍藥10 g,紅花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枳殼10 g,枯梗10 g,懷牛膝10 g,白芷10 g,桑葉10 g,桑白皮10 g,玫瑰花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1.4.3 腎陰虛型
治宜滋補肝腎,調經通絡。予六味地黃丸、二至丸加減:熟地黃10 g,山藥20 g,山茱萸10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白芷10 g,桑葉10 g,桑白皮10 g,玫瑰花10 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各型均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期間囑患者忌食辛辣,面部避免曝曬。
1.5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療效。痊愈:面部黃褐斑完全消退;好轉:黃褐斑面積縮小1 cm2以上,顏色由深變淺;無效:3個療程后,黃褐斑面積、顏色均無改善。
2 結果
2.1 療效觀察
本組362例,痊愈259例,好轉103例,無效0例,痊愈率71.5%,總有效率100%。
2.2 3種證型見效時間及療效比較
見表2。表2 3種證型見效時間及療效比較例(略)
由表2可見,肝氣郁結型、氣滯血瘀型與腎陰虛型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氣郁結型與氣滯血瘀型痊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肝氣郁結型與氣滯血瘀型療效較好,見效時間較短;腎陰虛型療效較差,見效時間較長。
2.3 病例及隨訪情況
經治3個療程后,多數患者面部色素斑消失,伴隨癥狀如月經不調等癥狀消失。痊愈病例隨訪1年均無復發。治療中未發現明顯副反應。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黃褐斑的形成與
內分泌失調有關,也有人提出“雌激素和
黃體酮增多而刺激色素細胞色素沉著”的假說,它還與妊娠、月經、季節、家族、化妝品、內臟疾病有關[3]。中醫學稱之為黧黑斑、面塵。其發病與肺、肝、腎功能失調關系密切。肝主疏泄,肝氣郁結,情志不暢是其主要原因。肝郁而氣滯,氣滯而血瘀;肝氣郁結,郁久化熱而灼傷陰血;肝氣不舒,相火妄動,消灼肝腎精血,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承,顏面氣血失和,脈絡瘀阻,皮膚失養而發為本病。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故本病的形成與肺經郁熱有關。肝氣郁結型以丹梔逍遙散化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炒白術、茯苓健脾祛濕,甘草緩肝之急,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熱,牡丹皮、梔子清解肝經郁熱。氣滯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湯化裁,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血府逐瘀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懷牛膝而成。方中桃紅四物湯化瘀而養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桔梗開肺氣,載藥上行,合枳殼則升降上焦之氣,尤以懷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瘀化熱消而肝郁亦解。腎陰不足型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化裁。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脾、腎,三陰并補而重在補腎陰。澤瀉配熟地黃而瀉腎降濁,牡丹皮配山茱萸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藥而滲脾濕。補瀉并用,以補為主。二者丸中女貞子甘苦涼,滋腎養肝,配墨旱蓮甘酸寒養陰益精,全方補陰腎養陰血。二方合用,重在滋補腎陰。各型方劑均配以桑葉、桑白皮清解肺熱,玫瑰花疏肝理氣,活血調經,白芷善行頭面,引藥直達病所,共奏通經活絡祛斑之效。本臨床觀察表明,辨證治療女性黃褐斑收到了較好療效,且無明顯副作用。
參考來源:《河北中醫》2008年10月30卷9期;《《河北中醫》> 2008年10月30卷9期辨證治療女性黃褐斑362例療效觀察》;賈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