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好發于中青年女性顏面部的色素沉著性
皮膚病,俗稱蝴蝶斑。常對稱分布在顴、頰、額或口周,呈黃褐或深褐
色斑片,邊界清楚,無自覺癥狀,夏重冬輕,中醫稱面塵、黧黑斑。我院采用加味地黃湯治療,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加味地黃湯治療黃褐斑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60例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采用加味地黃湯(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 、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香附、柴胡、當歸、川芎、紅花組成)內服治療;對照組20例,采用口服維生素C,外用氫醌霜治療。治療6周后觀察結果。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加味地黃湯治療黃褐斑療效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07年3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黃褐斑女性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年齡27~52歲,病程2個月~7年,病情輕度9例,中度23例,重度8例。對照組20例,年齡27~51歲,病程3個月~7年,病情輕度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采用內服加味地黃湯治療。方劑組成:熟地黃15g、山藥20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枸杞子15g、香附15g、柴胡15g、當歸15g、川芎10g、紅花10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 分早晚服。隨證加減:如出現急躁易怒、胸脅脹痛、
痛經、月經色暗有血塊、舌有瘀斑、脈弦澀等,加枳殼10 g、郁金10g、青皮10g;如見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心慌氣短、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等,加黃芪20g、黨參10g、白術10g;如出現腰膝酸痛、
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加地骨皮10g、麥冬15g、生地15g;如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無力、小便多、舌淡苔白、脈沉細,加仙靈脾10g、菟絲子15g。此外,在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休息,保持樂觀情緒,飲食上避免腥辣、刺激食物,特別要注意避免日光暴曬及濫用化妝品。
1.2.2 對照組 采用口服維生素C 200mg,3次/d,外涂氫醌霜。6周為1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判定標準》。基本治愈:①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8。顯效:①色斑面積消退>60%,顏色明顯變淡;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 ≥0.5。好轉:①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無效:①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
2 結果
治療組基本痊愈29例,占72.5%;顯效7例,占17.5%;好轉3例,占7.5%;無效1例,占2.5%;總有效率97.5%。對照組基本痊愈2例,占10%;顯效4例,占20%;好轉6例,占30%;無效8例,占40%;總有效率為6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黃褐斑雖病在皮膚,病因卻在五臟,主要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其病機主要是由于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灼傷陰血,氣血失和或氣血瘀滯皮下,色素沉著;或飲食不節,憂思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氣血無以化生,水濕內蘊,晦濁之氣上蒸于面,凝滯肌膚;或久病傷腎,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氣血不能上榮于面而發病。 方中用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丹皮滋陰補腎,香附、柴胡、茯苓、澤瀉舒肝健脾,當歸、川芎、紅花調和氣血、化瘀消斑。諸藥合用使肝腎得以滋補,脾胃得以健運,氣血得以調和,瘀斑得以消散,使皮膚白嫩潤澤,從而達到治療黃褐斑的目的。
參考來源:《中國民康醫學》2008年11月20卷22期;《加味地黃湯治療黃褐斑40例臨床觀察》;賀永香,劉學東,呂麗紅,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