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常見于女性,表現為面部皮膚出現局限性的點片狀褐
色斑,斑色深淺不一,不高出皮膚,捫之不礙手,雖無自覺癥狀,卻影響其容貌外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中青年職業女性來門診求治者頗眾,余在臨床中用調肝腎化瘀通絡法治療女性黃褐斑,收效甚佳,現就近幾年臨床治療黃褐斑82例介紹如下。
1 病因分析中醫古代文獻中所載“面”“黑”等與本病相似,如《諸病源候論》曰:“夫血之行,俱榮表里,人或痰飲漬臟,或腠理受風,致氣血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或變生黑。”《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云:“如塵之暗,原于憂思抑郁成”,《外科正宗?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肝腎同源,精血互生,在病理狀態下則互耗互損,結合臨證分析,本病多因憂郁傷肝,郁火灼陰下耗腎水;或腎精虧耗,腎水不足,肝失潤養,致血行滯澀不暢,陰血不能正常運行,絡脈瘀阻所致,因此各種內外因素,致肝腎功能失調,血瘀絡脈,面頰失養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機,臨床所見,患者常伴有胸脅滿悶,心煩易怒,
月經不調,腰肢酸軟,半產漏下等肝腎不調諸證亦與病機相符合。
2 常見證型的臨床資料2.1 肝郁絡瘀型 常見于青年女性,面部褐色斑較淺,病程較短,伴有胸脅滿悶,乳房脹痛,心煩易怒,經前色斑加深,月經先期夾有血塊,或經色暗黑,或半產后,舌紅口苦,脈弦數。余在門診觀察治療24例,其中15~20歲7例,21~28歲17例,平均年齡25歲。
2.2
腎虛夾瘀型 常見于中年女性,病程較長,面部色斑較深,多伴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
失眠多夢,耳鳴,目睛干澀,心煩易怒,盜汗咽干,舌紅苔少,脈沉細等。余在門診觀察治療患者58例,其中30~40歲19例,40~50歲28例,50歲以上11例,平均年齡45歲。
3 治療3.1 肝郁絡瘀型 養血調肝,化瘀消斑,兼滋腎水,逍遙散加味。藥用:丹皮12g,柴胡15g,赤芍15g,白芍30g,白術15g,云苓20g,當歸20g,生地25g,菟絲子30g,僵蠶15g,紅花10g,香附15g。伴心煩口苦者加梔子12g。
3.2 腎虛夾瘀型 滋腎養肝,化瘀消斑,六味地黃丸加減。藥用:生地25g,丹皮12g,山萸肉20g,茯苓20g,益母草25g,菟絲子30g,鹿銜草20g,僵蠶15g,白芍20g,柴胡15g,紅花10g。伴五心煩熱,盜汗者加知母12g,黃柏12g;腰腹冷痛加鹿角霜15g,淫羊藿15g。
門診病員中,以上兩類黃褐斑患者最為常見,約占同類患者就診數的85%以上,在治療中,肝郁絡瘀型以調肝疏肝為主兼以滋腎,腎虛夾瘀型以滋腎益腎為主,兼以調肝,雖治法上各有偏重,實則是在辨證的前題下,肝腎同治,化瘀消斑,這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4 治療結果及注意事項在門診治療82例患者中,治愈(相關癥狀全部消失,面部色斑消褪)32例,顯效(相關癥狀消失,面部色斑變淺,不影響外觀)48例,無效(色斑無明顯改善)2例,總有效率98%,治療期間,患者不宜過食辛辣原味,注意保持睡眠充足,心情舒暢,有助于提高療效,消斑之方5劑為1個療程,間斷2日再服,一般2~3個療程即可收到明顯治療效果,以斑色明顯變淺,不影響大體外觀為度,余者飲食生活調理即可。
參考來源:《中華醫藥雜志》2005年1月5卷1期;《調肝腎化瘀通絡治療女性黃褐斑82例》;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