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中醫視角探討黃褐斑的病因。方法 通過對近些年有關黃褐斑的中醫病因分析文獻加以分析,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對黃褐斑的病因病機進行分型分析。結果與結論 黃褐斑的病因機制形成歸結于“虛、瘀” 二字, 因此調和臟腑陰陽,充盈氣血,補虧耗,通暢氣血運行,才能達到治愈效果。
【關鍵詞】黃褐斑;病因病機;氣滯血瘀證;虛證
黃褐斑,中醫稱為“蝴蝶斑” 、“肝斑” ,是一種多發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代謝異常性皮膚病,表現為黃褐色或淡褐色的皮膚色素改變,平攤于皮膚之上,形狀不規則,亦有邊界模糊不清者。多見于額、眉、頰、鼻、上唇等處,其特點是皮損常對稱分布,日曬后會加重, 病程長,數年不退,患者多數無自覺癥狀。其發病機制和原因復雜。
我國古代醫學專著《靈樞》中有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說明人的五臟六腑、氣血的狀況經過脈絡傳輸最終均可在面部表現出來。中醫理論認為,凡病者,無外乎風、寒、火、燥、暑、濕之因,皆有臟腑、氣血之異相。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關系最為密切,氣血瘀滯,運行滯澀不能上榮于面,使顏面失于榮養是本病發生的關鍵病機。故有“有斑必有瘀,無瘀不成斑”之說。因此,本文從肝、脾、腎的臟腑機能狀態及氣血的盛衰進行闡述,調和臟腑陰陽,充盈氣血,補虧耗,通暢氣血運行,使面色榮華有光,黧黑斑盡去,達到治愈效果,F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了黃褐斑的發生與血液的粘稠度、微循環障礙有密切關系。
1 “氣滯血瘀”證
肝藏血, 主疏泄調達,能調暢全身氣機,調節情志活動;推動血和津液的輸布代謝,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協調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和月經來潮。肝氣疏泄不及,肝郁不舒,易引起肝氣郁結,可使氣機紊亂,氣血悖逆,不能上榮于面部,則生黃褐斑。可以說淤滯癥的氣滯型和血瘀型互為因果,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久郁化熱化火,灼傷陰血;或氣郁導致津液代謝障礙,化生痰濁阻滯脈絡,導致面部氣血失和,失卻氣血滋養,痰瘀濁氣停留,顏面肌膚失養而出現黃褐斑。簡單地說就是由于氣滯導致面部的血液循環動力較差,面部氣血運行遲滯緩慢,導致面部血管的淤阻,血管內代謝物質的沉積,色素沉著形成黃褐斑。多發于中年婦女?梢姼问铚、氣滯血瘀為其根本。
2 “脾虛腎虛”證
2.1 脾虛型 脾統血,主運化升清,同時脾又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運化,血虛不能上榮于面,導致本病的發生!吨T病源候論》中有言: “五臟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榮表里”,說明血虛能致氣血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生黑養顏。血脈空虛,不能榮養顏面則生黑斑;氣虛不能行血,瘀血循經停滯于面部,發為黃褐斑: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充氣足神旺,則面部榮潤光澤,反之則晦黯不澤。此證多見于產后婦女或流產后。也可見于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偏嗜五味,致脾失健運,氣血不能榮于上;或土虛不能制水,水氣上泛,氣血不能濡煦,均可生黑斑。氣虛久了便可導致氣“淤滯”。
2.2 腎虛型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腎乃先天之本,主藏精。腎精是人生命活動的根本,精血對人體各個組織器官都起著滋養、潤化的作用,血的化生依賴腎精的狀況,腎精的充盈亦依賴于血的滋養。精和血相互影響,相互滋養。腎陽又稱真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對推動氣血運行周身,榮潤顏面,以及蒸騰氣化津液,排泄濁邪都有重要作用。素體陽虛,或年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等,不能溫養經脈,寒凝血滯,顏面不得榮潤,且因真陽虧耗,蒸騰氣化無權,濁陰彌漫顏面肌膚,則見面色黧黑無澤,顏面失養而致黃褐斑。腎陰虛者,腎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炎,以致火燥結成黑斑,色枯不澤。
綜上所述,黃褐斑的病因機制形成,可歸結于“虛、淤”二字,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中醫辨癥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瘀滯是其基本病理改變。肝氣郁結,氣滯致血瘀;腎虛火燥,血熱滯結成瘀;脾虛氣弱,血虧虛失推動也可致瘀;最終氣血不能榮面,色素沉積形成黃褐斑。
(王慧敏,古麗麗,中醫視角的黃褐斑病因的探討[J]首都醫藥2012.06(下):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