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近年來文獻報道有關黃褐斑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及進展進行綜述,指出通過中藥內服、外敷、針灸及中西醫(yī)結合等方法治療黃褐斑可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黃褐斑;中醫(yī)治療;綜述
黃褐斑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獲得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俗稱“蝴蝶斑”“肝斑”、“孕斑”,屬中醫(yī)“黧黑斑”范疇。其臨床特征為淡黃色或黃褐色斑片,不規(guī)則分布在前額或兩頰處,無鱗屑,無瘙癢等癥狀。黃褐斑好發(f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誘因有精神因素、日曬、化妝品使用不當、妊娠、口服避孕藥及抗癲癇藥物等。其發(fā)展緩慢,病勢綿延,影響到患者面部美觀,導致部分患者產生嚴重思想負擔。目前醫(yī)學界對此疾病尚無滿意的療法。近年來,中醫(yī)在治療黃褐斑上顯示出獨特的優(yōu)勢和良好的前景,無論口服藥物和各種外治法都有明顯療效。
1 中藥內治
1.1 湯藥內治
1.1.1 中醫(yī)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診療的基本特點。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不同,其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產生與肝、脾、腎3臟關系甚密,癥多虛實夾雜,但血虛、血瘀是其總的病機。治療上內服多以疏肝、健脾、補腎、理氣、活血為主。曲劍華等將黃褐斑分為5型,肝郁氣滯證用逍遙散加減,脾失統(tǒng)攝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脾失健運用歸脾湯加減,腎陰虛用歸腎丸加減或六味地黃丸加減,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吳景東等將本病分為4型進行論治,肝郁氣滯型、脾虛痰濕瘀阻型、腎陰虛型、腎陽虛型,分別施以丹梔逍遙散、歸脾湯和二陳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加減,效果顯著。賈衛(wèi)華治療362例黃褐斑,肝氣郁結型(183例)以丹梔逍遙散加減,氣滯血瘀型(129例)以血府逐瘀湯加減,腎陰虛型(50例)以六味地黃丸及二至丸加減,共治療3個月,痊愈率71.5%,總有效率100%。范華將72例患者分為3型,肝郁血瘀型(50.0%),脾虛濕盛型(27.8%)、腎陰虛型(22.2%),分別選用逍遙散、歸脾湯、六昧地黃丸治療,療程共3個月,有效率分別為86.1%、90.0%、87.5%。周瀟用中醫(yī)調經治療黃褐斑60例,治療組分別在經前、經期、經后服自擬疏肝理氣湯、逐瘀湯、補腎養(yǎng)血湯,對照組內服維生素C、維生素E,治療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55.0%,2組比較有顯著性意義,治療后色斑評分均明顯減少,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1.1.2 專方或經驗方治療 祝華用丹梔逍遙散治療肝郁化火型黃褐斑,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6.7%,明顯高于對照組63.0%,2組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孫澤淵用八珍湯加味治療黃褐斑200例,治愈76例,好轉120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為97.0%。延曉偉用加味桃紅四物湯治療顏面部黃褐斑100例,對照組單純皮膚凈面粒子噴霧后給面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黃寧申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黃褐斑51例,對照組內服維生素C、維生素E,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內服六味地黃湯加味,結果:治療組92.16%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且2組治療后色斑評分及下降差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衛(wèi)永琪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蟲類藥物治療黃褐斑23例,痊愈7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65%。王林揚用歸白湯(當歸、川芎、白術、白茯苓、白蒺藜、山萸肉、白僵蠶等組成)治療女性黃褐斑;對照組口服維生素C及維生素E,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62.0%,對照組32.0%,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王麗梅自擬消斑湯(柴胡、當歸、茯苓、白術、白芷、白芍、白鮮皮、白附子、白及、僵蠶、絲瓜絡、白蒺藜等)治療面部黃褐斑35例,顯效13例、有效15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3%。魯建旭自擬祛斑湯(當歸10g,川芎10g,熟地黃10g,杭白芍15 g,生黃芪15 g,萆薜30 g,土茯苓30 g,枇杷葉30 g,桑白皮30 g,杏仁10 g,牡丹皮10 g)治療黃褐斑56例,基本治愈1例,顯效31例,好轉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9.3%。宋書儀用化斑湯(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茯苓、柴胡、郁金、芍藥、酸棗仁等)治療90例黃褐斑患者。臨床治愈24例,顯效41例、有效19例、無效6例、顯效率72.0%,總有效率為93.0%,治療結果顯著。郝芬蘭自擬消斑養(yǎng)顏湯(當歸、白芍、赤芍、生地黃、熟地黃、郁金、丹參、白術、香附、柴胡、桃仁等)治療黃褐斑114例,對照組60例口服維生素A及維生素E。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096,對照組總有效率80.0%。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王萍用養(yǎng)顏湯(淫羊藿6 g,鹿角霜15 g,菟絲子10 g,杜仲10 g,枸杞子15 g,補骨脂10 g,白芍15 g,當歸10 g,制香附15 g,丹參30 g)治療黃褐斑56例,治愈40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王琴用疏肝活血法治療黃褐斑46例,基本方為柴胡15 g,香附10 g,川芎12 g,陳皮6 g,枳殼10 g,赤芍15 g,桃仁6 g,紅花6 g,當歸12 g,生地黃12 g,白芷10 g,白僵蠶10 g,炙甘草6 g。脾虛便溏者去桃仁、生地黃加白術15 g、茯苓20 g;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5 g、梔子6 g;腎虧腰困者改生地黃為熟地黃,加枸杞子15 g、山茱萸15 g,連服8周,總有效率84.7%。李潁等采用補腎活血法治療黃褐斑154例,經1~3個療程治療,痊愈83例,好轉64例,無效7例,痊愈率53.90%,總有效率95.45%。趙琦亦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黃褐斑,處方雞血藤、丹參各20 g,赤芍、白芍、益母草各15 g,生蒲黃、炒蒲黃、香附、柴胡、杭白菊、絲瓜絡、當歸、熟地黃各10 g,紅花、山茱萸各5 g,連服4周,總有效率85.7%。
1.2 中成藥內治 中成藥服藥方便,療效確切,符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節(jié)奏,因此應用范圍廣泛。臨床常用于黃褐斑的有六味地黃丸、逍遙丸、清肝丸、養(yǎng)顏青娥丸等。袁惠英認為中醫(yī)所稱之黧黑斑,多由腎虛所致,治療宜采取滋陰補腎法,選用六味地黃丸治療黃褐斑112例,總有效103例。張建平用清肝丸治療肝郁型黃褐斑33例,其中治愈6例、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91%,療效顯著。劉冬梅等用養(yǎng)顏青娥丸治療腎陽不足型黃褐斑,結果:顏青娥丸能提高患者血清的SOD酶活性并降低MDA酶的活性和血清E2水平,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減少黑素的形成,使黑素的形成受到抑制而對黃褐斑產生療效,且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 中藥面膜
中藥面膜療法在黃褐斑的治療中,近年來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多數(shù)臨床報道了中藥面膜在治療黃褐斑中取得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肖敏等自制白面散面膜[生曬參30 g、當歸10 g、白茯苓20g、白術20 g、白芷15 g、白附子20 g、冬瓜仁20 g、滑石15 g,研為細末,置于干燥陰涼的容器里備用。治療時每次取上述細末10 g加入一個生雞蛋蛋清,5 mL白醋,適量蜂蜜調節(jié)干濕度(以能敷面為度),混合均勻,即自制白面散面膜]治療黃褐斑86例,2個療程后,基本治愈36例、顯效30例、好轉13例、無效7例。基本治愈率41.86%,有效率76.74%;對照組基本治愈17例、顯效21例、好轉15例、無效9例,基本治愈率27.42%,有效率61.29%。2組基本治愈率、有效率相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李志英等自制復方杏仁面膜治療黃褐斑148例。12周后,治療組基本治愈36例、顯效30例,有效率76.74%;對照組基本治愈及顯效分別17例及21例,有效率61.29%,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內外并治
王艷采用內外合治,內服基本方藥桃仁15g,紅花15 g,生地黃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白芍10 g。面膜處方為白芷、白及、白僵蠶各等份,共研末備用。結果:痊愈26例、顯效49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1.5%。劉俐采用消斑養(yǎng)顏湯(白茯苓、白芍、益母草、柴胡、白術、白芷、白蒺藜、白鮮皮、白及、白僵蠶等)內服與中藥面膜(珍珠母、白芷各等量,烘干研末)外敷治療黃褐斑26例,總有效率92.3%,療效顯著。劉叢林采用祛斑湯聯(lián)合千白氫醌乳膏治療,臨床治愈18例、顯效7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83.3%,對照組為56.7%,表明內外同治優(yōu)于單用千白氫醌乳膏治療。陳希鋒用腹針結合中藥口服和面膜治療黃褐斑,內服基本方:柴胡15 g,香附10 g,白茯苓15 g,當歸12 g,赤芍、白芍各10 g,丹參20 g,白僵蠶10 g,山茱萸16 g,牡丹皮10 g,白芷10 g,菟絲子15 g,甘草6 g,并隨證加減;面膜:珍珠粉20 g,白僵蠶16 g,當歸15 g,白芷15 g,白及15 g,白附子15 g,白茯苓15g,總有效率為100%。
4 針灸及其他療法
張學麗等用常規(guī)針刺加飛騰八法治療黃褐斑,飛騰八法組在辨證取穴組基礎上根據(jù)時辰的干支加飛騰八法取穴治療:辨證取穴組主穴取合谷及色斑所在部位俞穴,配合辨證取穴。治療2個療程后,2組均能減少黃褐斑面積并使色斑顏色變淺(P<0.05),且飛騰八法組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辨證取穴組(P<0.05);飛騰八法組有效率為95.0%,優(yōu)于辨證取穴組的70.0%。董寶強等采用長圓針針刺背俞穴治療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長圓針治療組和毫針對照組,30天后治療組83例,治愈率68.67%,總有效率96.39%;對照組78例,治愈率47.45%,總有效率83.33%。結果顯示長圓針針刺背俞穴治療黃褐斑的臨床療效顯著。劉麗等采用耳穴貼壓療法治療黃褐斑,取肺、心、內分泌、肝、脾、腎、內生殖器等穴。常規(guī)消毒耳部皮膚后,以王不留行置于6 mm×6 mm的膠布上,貼于耳穴并按壓。囑患者每日按壓3~4次,2~3 min/次,以耳部微熱,微痛為度。每周更換1次,雙耳交替,5次為1個療程,療效顯著。張永英用穴位注射治療黃褐斑80例,治療組用5 mL的針管抽維腦路通針劑2 mL,選取雙側肝俞、脾俞、膈俞,每次選取4個穴位進行注射,每周2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后繼續(xù)下個療程,對照組給予維生素E50mg、維生素C片0.3g口服,3次/d,外涂維甲霜,2次/d,經治療后,治療組治愈29例、好轉4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治愈17例、好轉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54.0%。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劉婧用穴位埋線治療黃褐斑96例,20~30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毫針針刺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經治療半年后,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50.00%和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2.22%和83.33%,結果顯示穴位埋線治療黃褐斑療效優(yōu)于毫針針刺治療。李巧穎用面部刮痧法為主治療黃褐斑40例,對照組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口服,治療組加用面部刮痧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5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陳堅采用中西藥結合內服、外用治療黃褐斑80例,對照組將5%氫醌軟膏、0.025%維A酸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以1:1:1的比例調和,每晚1次,外涂色斑部位;治療組在對照組外用藥物的基礎上加內服藥物,維生素C 0.2g,3次/d,維生素E0.1 g,2次/d,六味地黃丸3次/d,8粒/次。6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方法較為簡單,效果顯著、持久,藥物不良反應少,患者耐受性和順應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6 結語
中醫(yī)治療黃褐斑的方法很多,幾乎每一種方法都有一定的療效,而且每種方法都同時可以與另外一種或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從近年來中醫(yī)對黃褐斑治療的研究情況看,在充分辨明黃褐斑的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多采取或疏肝解郁,或理氣健脾,或補肝益腎,或養(yǎng)血潤燥的原則。治療上基本已經摒棄了單一的治療方法,多采取中藥內服配合外敷或配合針刺治療,并且中醫(yī)與西醫(yī)結合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yī)在黃褐斑的治療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獨有的治療方法,但由于黃褐斑屬于難治性皮膚病,其療程長及治愈率偏低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且中醫(yī)治療多以經驗為主。
綜上所述,中醫(yī)辨證分型較為雜亂,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辨證分型和臨床療效標準,因此如何能夠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尋找出一套更完整、更優(yōu)良的治療方案以縮短療程及提高治愈率,仍然有待于今后臨床工作者的研究。
(陳芳,閔仲生,黃褐斑的中醫(yī)治療概況[J]西部中醫(yī)藥2012年第25卷第3期: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