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我們于200603~200812對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效果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發病<24h的急性腦梗死患者56例,均符合全國第4屆
腦血管病會議修改的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隨機分為單唾液酸四己糖
神經節苷脂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49~87歲,平均57.6歲。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46~85歲,平均58.2歲。2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ESS)(57.23±17.89,58.34±19.21),日常生活能力(Barthe )(34.11±17.97,35.04±19.85)指數BI,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2組均常規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生理鹽水250ml;胞二磷膽堿1.0g+生理鹽水250ml,靜滴,1次/d;口服阿司匹林0.1g,1次/d;根據病情使用降血壓、降血糖藥和脫水劑,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治療組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60mg+生理鹽水250ml靜滴,1次/d,連續治療7~14d。
1.3 臨床療效判斷 歐洲卒中量表(ESS)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 )指數BI。
2 結果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評定結果ESS評分比較(±s)。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評定結果BI比較(±s)。治療組2例,對照組1例出現皮疹反應,統計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后,大腦缺血可導致谷氨酸過度釋放、神經細胞能量代謝障礙等各種因素協同加速和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傷,最后導致細胞死亡。神經節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經鞘脂,是大多數哺乳動物細胞膜雙脂層的組成成分,其中神經節苷脂GM1即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是最重要的一種神經節苷脂,GM1能通過血腦屏障,嵌入神經細胞膜中,保護神經細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防止細胞內鈣聚積,減輕神經細胞水腫和損害,改善腦缺血后運動神經和記憶功能障礙[1];GM1能提高局部腦血流,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增加能量代謝,能明顯減少大鼠缺血后腦細胞梗死面積,顯著減少缺血邊緣區神經細胞凋亡數量,減輕缺血區神經元損害[2];抑制病理性脂質過氧化反映,中和谷氨酸及花生四稀酸等神經毒性物質對膜的毒性作用[3],GM1能活化各種神經營養因子受體,影響特定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其本身也具有神經營養作用,可促進神經元修復和神經功能的恢復[4]。GM1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進一步起到穩定膜結構和功能的作用,具有明顯的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作用[5]。另外,缺血缺氧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神經遞質的攝取和含量減少,而外源性神經節苷脂GM1可增加多巴胺的合成,并改善神經元形態,促進神經功能恢復[6]。因此,GM1能在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發現,在治療前GM1治療組和對照組ES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在治療后,兩組ES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P<0.01),本研究結果與以前的研究結果[7]基本一致。通過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觀察發現,GM1對促進急性腦梗死病人的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改善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有明顯療效,其機制可能與上述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的作用有關,且長療程較短療程效果更佳,若條件許可,腦梗死急性期可給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2周療程用藥,以提高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但對于神經節苷脂的后續效應及對恢復期腦梗死的腦保護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