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腦癱是因大腦受到損傷而發生的綜合性疾病,由早產、難產以及黃疸等多種原因引起。主要表現在患兒運動功能障礙(不會坐、立、行走以及手不能拿物等),同時伴有語言、智力障礙。這就嚴重地影響了小兒的生長發育乃至將來的生活與工作,從而給家庭帶來極大痛苦,給社會造成沉重負擔。據1995年國家的統計數字顯示,0~2歲共有腦癱患兒178萬,發病率平均為成活嬰兒的3.25‰。
腦癱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時、嬰兒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驚厥發作、行為異常、感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小兒腦癱的原因
①腦缺血缺氧:在腦癱患者中,40%是由窒息產傷所致,導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②母親因素,如妊娠
高血壓綜合征、心力衰竭等;③胎盤因素: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打結或臍帶繞頸等;④臍帶血流阻斷:分娩過程異常或產程過長;⑤新生兒因素:新生兒窒息,心肺功能異常疾病;⑥核黃疸:為腦癱病的重要原因;⑦由腦缺血缺氧引起40%患者大腦細胞損傷,如腦軟化、腦萎縮、腦積水。⑧先天性異常: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發育異常等。⑨低體重兒<2500g。
小兒腦癱的分類
1.肢體癱瘓的類型:肢體肌力的減退或喪失稱癱瘓。根據癱瘓的性質可分四大類,即上運動神經元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性和肌源性;按其程度可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按癱瘓時的分布形式可分為偏癱、單癱、截癱、四肢癱和交叉性癱等。
2.小兒腦癱的診斷:腦性癱瘓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及體格檢查。腦電圖、CT及MRI不能起主要作用,CT及MRI能了解顱腦結構有無異常,但不能據此肯定或否定滲斷、腦電圖可以了解是否合并
癲癇,對指導治療有參考價值。
3.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小兒腦癱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由于類型、受損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各異,一般有以下四種表現。
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運動發育落后表現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方面。
肌張力異常:腦癱小兒在不同年(月)齡時肌張力表現有所不同,痙攣型腦癱在新生兒時期除個別嚴重的時表現為肌張力增高外,大多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
姿勢異常:腦癱忠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
反射異常、痙攣型腦癱小兒深反射(膝反射、二頭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動或亢進,有時還可引出踝陣攣及Babinski征。
反應遲鈍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念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固定姿勢,往往是由于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后一個月就可見到。
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腦癱的主要伴隨損害
健康和體力的障礙: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智能、情緒問題,并發智能低下率最高,多動、情緒不穩,自閉亦多,智商測定困難。癲癇據統計約有半數伴發癲癇。語言障礙由于發聲、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和四肢運動障礙、聽覺障礙、智能和生長環境等原因導致。聽覺障礙難聽程度從高音到低音障礙種種不一,家長應早作聽力檢查。視覺障礙約20%的腦癱病兒有日艮的障礙,注要為內斜、外斜等眼球協調障礙,其次為眼震和凝視障礙及
近視、上方視麻痹等。
腦癱的并發癥
腦性癱瘓是腦損傷的結果,以運動障礙、姿勢障礙為主,其他由腦損傷所致的障礙我們稱之為伴發障礙。
健康和體力障礙:腦性癱瘓患兒身長一般較正常兒童矮,重者更為明顯,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響健康和體力,阻礙身心發育。還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和流涎,都給兒章帶來不利影響,需要對癥處置。
智力障礙:根據分析7個國家6572名患者資料得知,腦性癱瘓智能分布,幾乎半數為智能低下(IQ<70), 1/4在邊緣(IQ:70~89),余下1/4為平均(1Q:90~109)或在平均以上(IQ>110)。
腦癱患兒情緒及行為障礙:不少腦性癱瘓患兒有多動、情緒不穩、自閉(孤獨)傾向,運動受限,智商測定困難,加上發育期中生活實踐比健康兒章差,自然會影響精神發展。當做某件事情時,常容易受挫折或發怒,容易放棄,不再去嘗試。情緒障礙兒章的異常行動,可有由于環境因素促成的情緒不穩定,和知覺障礙難以控制行動的異常,促成腦癱患兒的情緒不穩定。因此對腦性癱瘓患兒治療要采取多方面綜合措施,才能達到理想要求。
學習障礙:由于腦部損傷,視力、聽力、語言、智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不強,常鬧情緒,學習能力受到影響。據美國統計,7歲以上腦癱患兒中85%有閱讀困難,93%算術欠佳,只有25%學習上是正常或優異。
感覺障礙:腦癱患兒在這方面的功能看起來很好,但已確認存在有兩點識別、形的鑒別、空間知覺等知覺、認知障礙。近年來發現,有的患兒身體和精神均無重大的障礙,可是發現在不同場合有適應障礙,如學習障礙。
眼和視功能障礙:55%~60%腦癱患兒有視覺問題,最常見的是斜視。如果6個月以上的嬰兒還有斜視,應該去醫院診治。腦性癱瘓患兒大部分為共同性斜視。斜視者常常合并
弱視,如為嬰兒或幼小兒則比較容易治療,短期內可治愈。其他障礙可見眼震和凝視障礙,以及追視、上方斜視麻痹等。近視、遠視、弱視者也不少見。
聽力障礙:腦癱患兒常伴有聽力缺損據統計,5%為完全失聰,6%為部分聽力喪失。這主要由核黃疽后遺癥所致。窒息為原因的腦性癱瘓患兒聽力障礙合并率雖報告為17%~20%,實際上卻遠遠高于此數字。對高危因素明確,懷疑腦性癱瘓的嬰兒,應早期做聽性行動反應檢查(BOA),即對多種類的聲音及音量大小的行動反應、注意觀察其聽覺評價方法和檢查結果。聽覺腦干誘發電位(A抓)檢查,可以協助早期進行聽力訓練,指導使用助聽器。其他嬰幼兒也應注意早期檢查有無聽力障礙。
語言障礙:腦性癱瘓患兒的語言障礙發病率為65%~95%,其中四肢癱患兒發生率較高,往往以吸吮困難、吞咽和咀嚼困難為先導,表現為發音不清、構語困難、語言表達障礙、失語癥等。因此,父母一定要對腦癱患兒早做適當訓練。語言矯治是綜合康復的一項重要項目,可由語言治療師協助進行。
小兒腦癱的治療我院腦癱康復科以“功能訓練、全面康復”為指導原則,以中成藥為主,輔以針灸、按摩、穴位注射、外敷中藥,針對不同病癥患兒個體擬定治療方案,辨證施治,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康復訓練運用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語言療法、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腦性癱瘓各型常見病,中西醫相結合,改善小兒腦癱的四肢活動能力,從而達到治療軀體功能障礙和肢體畸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