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是皮膚性病科臨床上的一個棘手問題,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它主要由沙眼衣原體(CT)和解脲支原體(UU)引起,可單獨或混合感染,目前治療藥物很多,但療效欠佳。我科應用加替沙星(商品名:六品)治療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20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目的:了解加替沙星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實驗室及臨床觀察進行分析。結果:204例患者中1個療程治愈164例,顯效28例,總有效率達94.1%,除2例出現過敏反應其他未見明顯副作用。結論:加替沙星是治療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供臨床選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2005年5―7月皮膚性病門診,根據尿道拭子和宮頸拭子直接涂片、衣原體快速檢測CT或UU培養結果,并結合性接觸傳染史、臨床表現、尿常規檢查結果確診。其中男156例,女48例:年齡16~67歲,病程2個月~5年;男性多表現為尿道不適、癢、刺痛或燒灼感或晨起有尿道口糊口現象,尿頻、尿道口紅腫或有少量稀薄分泌物,睪丸痛、下腹墜脹等,癥狀時輕時重。女性多為外陰瘙癢、下腹不適、輕微尿頻、
白帶增多,36例無自覺癥狀。204例中CT陽性84例,UU 80例,CT+UU陽性40例。全部病例均口服或注射過阿奇霉素、羅紅霉素、美滿霉素等多種藥物治療無效,治療前178例曾測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所有病例均無內科疾患,無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史。另外2例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將其剔出。
1.2 治療方法 單用加替沙星靜滴,每次0.4g,1次/d,連用7d。用藥期間多飲水,禁煙酒、辛辣刺激食物,禁性生活及防止過度勞累。觀察治療期間癥狀、體征變化及不良反應,停藥10d后復查。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為癥狀、體征消失,病原體檢測為陰性;顯效為病情明顯好轉,病原體檢測為陰性,但癥狀、體征有一項未恢復正常;有效為病情好轉,但病原體檢測為陽性;無效為用藥后病情未見好轉或加重,病原體檢查仍陽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痊愈164例,顯效28例,好轉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1%。
2.2 病原學療效 治療后CT轉陰172例,UU轉陰60例。顯效8例為CT+UU并發陽性患者,其中4例CT轉陰,UU陽性;4例UU+CT仍陽性。病原體總清除率為92.1%,CT與UU的消除率分別為95.6%和83.3%。實驗室檢查:治療前12例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升高[(10.8~13.6)×109],尿中可見白細胞及膿細胞116例,未見蛋白尿,查腎功能未見異常。治療后僅4例尿中仍可見白細胞,其他復查無異常。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有2例出現過敏反應停藥。8例出現胃腸道反應,放慢滴速后(30~40滴/min)反應減輕,未影響治療,停藥后反應消失,副作用發生率4.9%。
3 討論
加替沙星溶液是一種全新的強滲透高效喹諾酮類抗菌藥,由于它以加替沙星、葡萄糖和抗氧化劑為主要成分,所以比一般喹諾酮類藥物療效佳,且體內留存時間延長。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厭氧菌均有作用,支原體、衣原體和奈瑟球菌屬的淋球菌對其高度敏感。其主要通過抑制細菌原核細胞DNA旋轉活性,阻止細菌DNA復制而發揮殺菌作用。該項藥血液中半衰期為6~7h,蛋白結合率23%,可廣泛分布到人體各組織,在多數組織中的濃度等于或高于同期血濃度。提示其在體內組織滲透性好,在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內有蓄積現象,可將活性藥物帶到感染部位而發揮其抗菌作用。本資料結果表明,加替沙星治療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具有療效高、療程短、不良反應輕微等優點,可供臨床選用。但在使用前應詳細詢問有無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史及其他不良反應,輸液中注意密切觀察,防止不良反應。
參考來源:《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6年6月9卷6期;《加替沙星治療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204例》;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