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患者往往需要留置
導尿管,留置導尿為侵入性治療手段,常可引發泌尿系感染。有文獻報道,醫院獲得性感染有40%為尿路感染[1],且留置尿管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2]。長期留置導尿管,因尿路感染引起泌尿系
結石的機會增多,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故尿管護理質量對預防泌尿系感染有很重要的作用。
1 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原因
1.1 自身因素
截癱患者大部分由外傷引起,一般為青年或中年,身體與心理損傷都極嚴重,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消極乃至絕望的心理很常見,由于情緒悲觀,不配合治療,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感染。
1.2 尿道黏膜損傷
防止細菌侵入有賴于完整的尿道黏膜,不恰當的導尿可能損傷尿道黏膜引起感染。可能的原因有:選擇的尿管不合適,潤滑不到位,插管動作不輕柔,插入深度不夠,氣囊未達膀胱即行充水導致尿道黏膜受壓,變性壞死,使尿道損傷。受損傷后的黏膜粗糙,防御能力減弱,有利于細菌及其繁殖體的黏附,尿路上皮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及尿鹽等共同形成覆蓋尿管表面的生物膜,起到了保護細菌免受尿液沖洗的作用,并阻礙抗生素對細菌的殺滅,引起感染。
1.3 長期留置尿管
尿管長期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破壞了正常的生理環境,尿管成為細菌進入膀胱及以上器官的橋梁,使細菌更容易侵入引起尿路感染。
1.4 腔外環境
細菌多來自尿道口,細菌沿開放的尿道逆行引起感染,執行無菌操作不嚴格,尿道口與被褥、內衣褲的接觸可能污染尿道口及導尿管引起感染[3]。
1.5 膀胱沖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留置導尿管后,開放性膀胱沖洗破壞了引流系統的密閉性,可因頻繁操作增加感染機會。
2 預防及護理對策
2.1 心理干預
截癱患者因對生活失去信心,消極及絕望心理可能涉及到家庭、婚姻、前途等社會問題,護理時,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勵其傾訴心中的郁悶,針對性地談論生命的價值,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調動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并教會家屬一些護理技巧,積極配合醫護進行治療。
2.2 選擇合適的導尿管
避免尿道黏膜損傷,插管時要充分潤滑,動作輕柔,見尿后再插入3~5 cm再行充水固定,避免對尿道黏膜的損傷,可降低留置導尿細菌逆行引發的感染發生率。
2.3 減少細菌黏附
鼓勵患者多飲水,每天攝入2 000 mL以上液體,多排尿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以減少細菌黏附作用。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壓而增加細菌停留的機會,保持引流通暢,做好尿道口的清潔,防止感染發生。
2.4 改善腔外環境
預防腔外感染,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及尿道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用0.25%碘伏消毒尿道口、尿管及周圍皮膚。引流管及引流袋應低于膀胱位置。引流管脫開后要嚴格消毒后再連接,更換導尿管時嚴格無菌操作,每3 d更換引流袋1次。
3 討 論
截癱患者需要長期留置尿管,這是泌尿系感染和發生泌尿系結石的重大原因,故截癱患者的尿管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護理人員首先要從心理上打動患者,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并從產生感染的各個環節加以控制,以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參考來源:《臨床醫藥實踐》2010年1月19卷1期;《截癱患者預防泌尿系感染的護理對策》;郭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