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但近來,卻似乎越發地“偏愛”起教師來,并且年紀輕輕就中招的也屢見不鮮。
“有案牘之勞形”的職業特征注定了老師會長時間連續保持著低頭伏案的姿勢,在備課、寫文章以及批閱試卷或作業時,無一例外。而頸椎恰恰處在頭顱與軀干之間,頭部的重量加上低頭前屈就使得頸椎受力負荷更大。此外,伏案時,脊柱周圍肌肉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體年齡的增加,勢必引起頸椎慢性積累性損傷,甚至椎間盤會流失水分而失去彈性,較容易發生椎間盤破裂,進而壓迫神經,嚴重者會痛到連點頭或舉手都十分困難。
是否說職業使然,這一切就無法避免了呢?當然不是!減輕教師的勞動負擔,避免長期勞累伏案工作是最重要的——改善辦公條件,配備可調式座椅都是有效的解決方法。從教師本人來說,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則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首先,確診患上頸椎病后,休息是康復的第一步,以此減少運動對病變部位的刺激,這樣有利于受累組織的修復。其次,患者應配合醫囑進行相關治療,還可在臨睡前用熱水袋熱敷頸部半小時,這對緩解痙攣和疼痛很有幫助。再次,應糾正不良的生活起居習慣,如改變喜歡睡高枕和在床上看書的習慣等,否則,頸部會長期處于懸空狀態,頸椎過度前曲,頸肌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將會加重病情。最后,注意一些細節:教師在臨桌靜坐時,可用手支撐下額,看書報時應坐靠背椅,這樣可以減輕頸肌支撐頭頸的負擔,以避免過度勞損;每天漱口刷牙時順便活動一下脖子,讓頭部進行前后左右晃動,并保持仰頭看天的姿勢半分鐘,若有時間,還可用雙手拇指按揉頸部后側1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