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Ig最顯著的生物學特點是能夠特異性地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某些藥物或侵入機體的其他異物。免疫球蛋白對抗體具有調理吞噬作用。因此免疫球蛋白對于乙肝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Ig是體液免疫應答中發揮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區的特點所決定的。免疫球蛋白對抗體具有調理吞噬作用。免疫球蛋白預防劑量:兒童、成人一次用量
250IU。創面嚴重或創面污染嚴重者可加倍。
免疫球蛋白對抗體的調理吞噬作用:不同細胞表面具有不同
Ig的Fc受體,分別用FcγR、FcεR、FcαR等來表示。當Ig與相應抗原結合后,由于構型的改變,其Fc段可與具有相應受體的細胞結合。IgE抗體由于其Fc段結構特點,可在游離情況下與有相應受體的細胞(如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結合,稱為親細胞抗體(cytophilic antibody)。抗體與Fc受體結合可發揮不同的生物學作用。
其中,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主要為:
1.介導
I型變態反應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的IgE可與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表面IgE高親力受體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合成由細胞FcεRI結合。當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可與已固定在細胞膜上的IgE結合,刺激細胞脫顆粒,釋放組受,合成由細胞脂質來源的介質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Ⅰ型變態反應。
2.調理吞噬作用 調理作用(
opsonization)是指抗體、補體C3b、C4b等調理素(opsonin)促進吞噬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由于補體對熱不穩定,因此又稱為熱不穩定調理素(heat-labile opsonin)。抗體又稱熱穩定調理素(heat-stable opsonin)。補體與抗體同時發揮調理吞噬作用,稱為聯合調理作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具有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的FcγRI(CD64)和FcγRⅡ(CD32),IgG尤其是人IgG1和IgG3亞類對于調理吞噬起主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親和力FcγRⅡ,IgE與相應抗原結合后可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調理機制一般認為是:①抗體在抗原顆粒和吞噬細胞之間“搭橋”,從而加強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②抗體與相應顆粒性抗原結合后,改變抗原表面電荷,降低吞噬細胞與抗原之間的靜電斥力;③抗體可中和某些細菌表面的抗吞噬物質如肺炎雙球菌的莢膜,使吞噬細胞易于吞噬;④吞噬細胞FcR結合抗原抗體復合物,吞噬細胞可被活化。
3.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當
IgG抗體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結合后,可與有FcγR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等效應細胞結合,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免疫球蛋白副作用:
1.疫苗可能接種失敗,給母腎的功能增加壓力。
2.可能會使乙肝病毒發生變異,給治療帶來困難。
3.可能會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有潛在危險。
更多詳情,請咨詢百濟藥師
400—101—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