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片具有清熱解毒、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功效。經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該復方具有較好的降酶、抗病毒、保肝護肝作用。 利用BCG加LPS復制的小鼠免疫性肝損傷動物模型進一步評價葉下珠片及其復方降酶、保肝護肝、免疫調節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探討其降酶、保肝護肝及免疫調節的作用機理。為深入研究、開發葉下珠制劑提供免疫藥理學依據。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據統計全世界HBsAg攜帶者的人數超過3億。我國為乙型肝炎高流行區,無癥狀HBV攜帶者(AsC)超過1.2億人。乙型肝炎易于慢性化為其特征,少部分最終發展成為
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分別占2%和1%),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而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
參照文獻制作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即由尾靜脈~0.2ml內含BCG2mg(約含5.0×10~7個活菌)的生理鹽水懸液,12天后每鼠iv LPS 10ug,12小時后處死小鼠,取血和肝脾組織作有關檢測;將NIH小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對照組、聯苯雙脂組及葉下珠片不同劑量組,進行治療對照研究;依據血清ALT、AST,肝、脾臟器指數以及病理組織學變化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
1、模型組小鼠血清ALT、AST顯著升高,肝臟和脾臟明顯增大,光鏡下肝細胞壞死嚴重。
2、福建葉下珠能明顯降低免疫性肝損傷小鼠血清轉氨酶,并對肝炎小鼠肝、脾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廣西葉下珠無此作用。
3、病理學檢查發現,福建葉下珠及葉下珠復方對肝細胞壞死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廣西葉下珠無此作用。
4、葉下珠片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小鼠LD50>10g/kg,按LD50毒性級本藥屬實際無毒。
目前國內外治療慢乙肝尚無較好的藥物,中醫藥如葉下珠片等在改善癥狀及恢復肝功能方面顯示出較好療效,但不能從根本上清除HBV。針對乙肝慢性化及肝細胞損傷的免疫機理,本論文就中醫理論與NEI(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慢乙肝的發病機理與NEI,中藥免疫藥理與NEI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為抗HBV藥物的研制提供一條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