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與方法:本組病例均為我院1997年10月一2005年lO月的
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均按1990年第六屆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 確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男62例,女18例;年齡15—64歲,平均36歲;慢性乙型肝炎輕度19例,中度37例,重度24例;肝炎病程0.5—1年,平均3.5年。②對照組:男59例,女2l例;年齡15—63歲,平均34歲;慢性乙型肝炎輕度23例,中度35例,重度2例;肝炎病程0.5—1O年,平均3年。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癥狀、體征和生化指標均基本相似,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觀察期間的飲食、休息基本相同。兩組病例均應用能量合劑靜滴1個月,全療程服用維生素、齊墩果酸等保肝藥及對癥處理,治療組加用
朝陽丸,每日2次,每次l丸,飯后吞服,對照組服用復方益肝靈每日3次,每次4片。
觀察方法:兩組病例統一療效標準,均為前瞻性觀察研究。除每2周統一觀察記錄1次臨床癥狀(乏力、納差、腹脹、肝區痛、惡心)和體征(黃疽、肝大)外,同時每4周檢查1次肝功能,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血清轉肽酶(r—GT)、堿性磷酸酶(AKP)、總蛋白(TP)、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血清總膽紅素(TBIL)。服藥前3個月、療程結束后,分別檢測1次HBVM(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和HBV—DNA)。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療程結束后,癥狀消失,血清A/G值正常,血清ALT、TBIL降至正常;② 有效:療程結束后,癥狀緩解,體征改善,A/G值有恢復,ALT降至25%以下;③ 無效:療程結束后,癥狀、體征無改善。ALT不下降或稍有下降。
統計學處理: 檢驗。
結果:肝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肝炎患者一般于治療3~4周開始食欲增加,乏力、腹脹、納差等癥狀改善,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臨床癥狀、體征復常率:乏力88.O%(66/75例)、納差91.55%(65/71例)、腹脹95.65% (44/46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0.O1)。而肝區痛、黃疸、肝大的復常率分別為82.05%(32/39例)、97.44%(38/39例)、88.89%(16/18例),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肝功能改善情況:治療1個療程后,肝炎患者肝功能改善情況。
不良反應:朝陽丸連續內服半年,未見有明顯不良反應,有8例在服藥過程的早期有一過性上腹部不適感,但能堅持繼續服藥治療。
朝陽丸主要有黃芪、鹿茸、大黃、青皮、大棗、核桃仁、甘草、川楝子等19味中藥科學配方組成,具有健脾補腎、疏肝解郁、清解余毒之功能。動物實驗鴨
肝病理檢查結果表明,朝陽丸可減輕鴨肝炎癥狀,對肝臟超微結構有較好的病理改善作用,并可促進肝細胞生長。我們應用朝陽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0例,療程半年,結果顯示朝陽丸治療肝炎患者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并可促進肝功能恢復,縮短病程。其ALT、r—GT復常率分別為91.25%和95.52% ,臨床總有效率87.50%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證明:朝陽丸有明顯抗病毒作用,能抑制鴨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復制,降低血清HBV—DNA 含量 。本組HBeAg、HBV — DNA 陰轉率分別為47.83%和44.83%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朝陽丸毒性研究顯示:朝陽丸長期(6個月)口服臨床用量的20倍。對大鼠和狗的行為、外觀、食欲、大小便無影響,對主要內臟器官心、肝、脾、腎和腎上腺無影響,本組病例也未發現有任何不良反應。
由上述結果可見,臨床用朝陽丸每日2次,每次l丸,連服半年,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有一定的抑制HBV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極為安全可靠,因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節選自《朝陽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遠期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