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熱息痛別名: 對乙酰氨基酚 、乙酰氨基酚、,它為乙酰苯胺類解熱鎮痛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選擇性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前列腺素的合成,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出汗而達到解熱的作用,其解熱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似;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釋放,提高痛閾而起到鎮痛作用,屬于外周性鎮痛藥,作用較阿司匹林弱,僅對輕、中度疼痛有效。本品無明顯抗炎作用。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均可引起肝細胞壞死。撲熱息痛引起肝細胞壞死是其直接對肝細胞的作用,可能是過量服用撲熱息痛致使體內生成一種毒性代謝產物,當積存達到一定量時,造成肝臟谷胱甘肽耗竭,使肝臟解毒能力大大下降,毒性代謝產物破壞肝細胞,產生細胞變性和壞死。由于過量撲熱息痛所致急性肝小葉中心性壞死,進展迅速者可發生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并引起死亡。過量撲熱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謝產物樣可損害腎臟,造成腎細胞壞死,特別是合用水楊酸鈉或咖啡因時,更易損傷腎臟。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孕婦服用撲熱息痛,孩子出生后患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即多動癥的風險增加至多三成,患自閉癥的風險增加至多兩成。
撲熱息痛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熱鎮痛藥。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依據對超過13.2萬名母女或母子3至11年的隨訪以及對所獲數據的分析,得出上述結論。
不過,在《美國流行病學雜志》發表論文的同時,研究人員說:“盡管我們建議孕婦盡量避免用任何非必需藥物,我們相信,人們不應該依據我們的研究結論,在有臨床需要時改變短期服藥的現行辦法。”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美國65%的孕婦在有需要時服用撲熱息痛。研究人員迄今沒有找到母親孕期服用撲熱息痛導致孩子患多動癥、自閉癥風險增加的原因。先前研究顯示,攝入某些藥物與孩子出現交流障礙、智商降低有關聯。
來源:生物谷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