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
乳腺增生病相關因素的分析,明確乳腺增生病的危險因素,為確定高危人群和提出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乳腺增生病又稱乳腺結構不良,是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地增生與復舊不全所致的乳腺結構在數量和形態上的異常,既非炎癥,亦非
腫瘤。
目前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發病主要與內分泌激素失調和精神因素有關,特別是與下丘腦-垂體-性腺激素紊亂有關[1、2],由于孕激素分泌降低,雌激素濃度升高,或雌激素濃度相對增高引起[3];也有人認為可能是乳腺組織對性激素的敏感性增高,乳房局部雌激素濃度升高和雌激素受體增加所致[4];乳腺長時間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即可造成乳腺增生與復舊的紊亂而導致乳腺增生病。
1 一般因素
1.1 年齡 乳腺增生癥與年齡關系密切,18~30歲發率相對較低,31~50歲發病率較高,50歲以上發病下降。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雌激素水平相對較低;30~40歲生育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較高;41~50歲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弱,激素分泌不平衡,孕酮減少,雌激素水平相對較高進而對乳腺產生不良影響,促使乳腺增生;50歲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明顯[5],乳腺受激素的刺激減少,故乳腺增生病發病率下降。該病發病年齡多見于30~40歲,但有研究發現有年輕化的趨勢[6].
1.2 飲食 飲食習慣與乳腺增生病有較大關系,以素食為主者發病率最低,以葷食為主者發病率最高,葷素適中者發病率居中[5],常食用水果類食物則成為乳腺疾病保護因素[7].葷食脂肪、蛋白質、熱量含量高,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飲食是合成體內雌激素的原料,進食脂肪較多,致使催乳激素增加,通過丘腦-垂體軸使雌激素分泌增加,而且改變了腸道菌群,使來自膽汁的類固醇在結腸中轉化為雌激素[8],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增加。高熱量飲食促進內源性脂肪合成,高負荷的脂代謝影響體內內分泌平衡。另一方面,現代動物性食物中多殘留有機氯農藥,具有外源性雌激素作用,而且脂肪可直接影響卵巢雌激素的產生[8].
1.3 文化程度、職業 文化程度越高,乳腺增生病患病率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從事腦力工作的幾率越大,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導致內分泌紊亂,致使乳腺長期處于增殖不能復舊或復舊不全狀態中,久而久之發生乳腺增生[5].教師和機關人員患病率最高,無業人員最低。[10].
1.4 精神因素、性格特點、婚姻質量 乳腺增生與一個人的性格有關。性格外向者患病率明顯較低,性格內向者患病率明顯較高。性格內向者,易壓抑、緊張、焦慮,情緒始終得不到徹底放松,導致內分泌紊亂,故乳腺增生發病率高[5].有研究表明,不幸生活事件,性生活壓抑、婚姻質量差,性格孤獨、抑郁、易激怒、愛生悶氣、情緒不穩等不良心理與精神因素者乳腺增生相對危險性顯著增高[11~15].性情抑郁、暴躁、焦慮等不良心態可能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下丘腦,使體內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發生紊亂,可使黃體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相對增高,致乳腺增生癥[16].
1.5 婦科病的關系 婦科病指患有
月經不調、卵巢囊腫、
子宮肌瘤者。通過對患乳腺增生癥無婦科病者及同時患婦科病者進行比較,發現后者患病率明顯高于前者[10]. 乳腺與子宮具有相同的靶細胞,素有姊妹之稱。當各種原因導致
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紊亂時,會同時影響乳腺及生殖系統而引起婦科病及乳腺增生病[10].月經紊亂是內分泌紊亂的最常見的表現。一旦內分泌功能失調,可使血漿雌激素水平提高,導致對靶器官的持續刺激,加上某部分乳腺組織對激素過分敏感,可能是良性乳腺病致病原因[17].
2 月經情況
初潮年齡早、月經周期短、自然停經年齡晚、行經年限長都是乳腺增生病重要的危險因素[18].初潮年齡反映了體內雌激素的變化,標志著乳腺組織暴露于雌激素的開始。月經初潮年齡越早,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時間越早,發生乳腺增生的幾率越高。原發性無月經癥患者用雌激素治療,可見乳腺肥大,出現乳腺增生現象[19].同樣月經周期短,絕經晚,行經期長均延長了乳腺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體內激素合成,代謝過程異常所致的月經期過長或過短,月經不規則及生殖系統疾患等均增加乳腺受損傷的機會而表現為患乳腺增生的危險性增高。
3 婚育、孕產次情況
乳腺增生癥與孕產次數呈正相關[5],初婚、生育年齡早,多產次都是乳腺增生病的保護因素[18].但人流次數的增加卻是不利因素[20].
初婚年齡早,發病率低可能和以下兩方面有關:(1)初婚年齡早相應生育也早,加之產后哺乳,使卵巢停止或減少排卵,處于休眠狀態,體內雌激素水平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保持低水平,哺乳可抵消泌乳素對乳腺的刺激作用,多產次的作用也與此相似。(2)性能量可及時釋放體內雌激素水平[16].單因素分析高產次是保護因素,但只有足月產才有保護作用,流產不但不降低乳腺疾病的危險,反而會增加。終止妊娠增加乳腺增生病的危險性的主要原因是[21]妊娠早期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可以增加乳腺細胞增生、增大,在妊娠第3個月期間,激素平衡可以使得這些細胞成熟和分化,如果這一過程被人為破壞,未能成熟分化細胞極易復舊不全。而流產大多在
懷孕5個月內進行,破壞了正常的激素水平,同時尚未能大量產生雌三醇,故低月份高流產次可增加患乳腺疾病的危險性[9] .
4 哺乳情況
乳腺增生病與嬰兒喂養方式、哺乳次數、哺乳累加時間都有密切關系[3],母乳喂養、哺乳時間長,哺乳次數多的女性患病率較低,而人工喂養的患病率較高[5].母乳喂養可減低乳腺增生的發生,因為產后哺乳對乳房是一種生理調節,對乳房有保護作用,未哺乳者乳汁在乳腺管內積聚貯留,堵塞乳腺管,乳汁分泌障礙引起分泌物郁積所造成物理影響,以及分泌物內脂類的分解產物的化學刺激,可致乳腺上皮的增生,致使乳腺疾病發生[5,22].但是這種觀點尚缺乏確著的證據。研究發現隨哺乳次數增加、累積哺乳時間的延長患乳腺增生的危險有下降的趨勢。尤其累積哺乳時間超過1年以上保護作用顯著。Henderson等提出有排卵的月經總數與乳腺疾病的危險直接相關,產后長期哺乳可推遲排卵月經的建立,從而降低乳腺疾病的危險。尤其在累積哺乳時間超過2年的人群中,哺乳的保護作用較為明顯[11、 18].
5
避孕藥
避孕藥是否為乳腺疾病危險因素的研究尚存在不同結論。有些研究表明藥物避孕者患病率較高,未服藥物避孕者患病率較低[20].有些學者認為,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患乳腺疾病的危險度增加約1.7~4.1.世界衛生組織多國家調查研究表明,其危險度為1.3~1.5,與口服避孕藥有關的
乳腺癌多發生于40~50歲之間[23].
綜上所述,乳腺增生病與年齡、職業、飲食、性格、月經情況、婚育情況、孕產次、哺乳情況均有一定關系,與避孕藥的關系不明確,而初潮年齡早、高齡初產、多次人工流產、累積哺乳時間短及情緒不穩定是乳腺增生病的危險因素。
參考來源:《乳腺增生病相關因素的研究》周玲,樓麗華,《吉林中醫藥》, 2007, 27(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