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單純鐵劑治療有可能使血象好轉或恢復正常,但對原發疾病并無療效。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原發疾病的治愈以防止其復發,均有重要意義,在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實際工作中,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尤其注重病因治療,配合飲食調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病因治療
在成年人中,慢性少量出血是造成缺鐵性貧血最常見原因。如胃炎、胃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痔瘡、肛裂、腸道憩肉所致便血,以及婦科疾病中的陰道出血。及時有效的止血及消除原發病是防治缺鐵性貧血最為重要措施。對于胃炎及潰瘍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通常采用減少胃酸分泌、保護胃粘膜、抑制幽門螺旋桿菌、調節胃腸動力等辦法加以治療;對于痔瘡、肛裂、結腸憩肉引起的便血,可以采用清熱消炎通便的中藥加以治療;對于功能性子宮出血,采用中藥調經止血,大多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出血,對癥止血是十分必要的,三七、仙鶴草、紫珠草、側柏葉、大薊、小薊、白及、大黃、地榆、茜根,以及阿膠、龜膠、鹿角膠等中藥具有止血作用。可在治療原發病用藥的基礎上加具有對癥止血作用的中藥。
2、鐵質補充
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含鐵量高的中藥有:靈芝、人參、黃芪、白術、紫河車、當歸、阿膠、鎖陽、鹿茸、女貞子、生地黃、熟地黃、何首烏、黃精、海藻、皂礬、綠礬等。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選加含鐵中藥。新血寶膠囊、八珍顆粒等含鐵中成藥,亦可供使用。
3、飲食治療
缺鐵性貧血包括原發病的飲食調養,注意補充富含鐵質的飲食。富含鐵質可作食療使用的中藥有:人參、黃芪、白術、當歸、阿膠、何首烏、熟地黃、黃精、鹿茸、海參等,多數食物中含有少量鐵質,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是海帶、發菜、紫菜、木耳、香菇、豬肝或其他動物肝臟,其次為肉類、豆類。而谷類物、蛋類、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較低,油脂類幾乎不含鐵。但是食物中所含的鐵并不是都能吸收的,對血紅蛋白中血紅素鐵吸收比例最高,所以動物血是補充鐵的好食品。建議患者用鐵鍋炒菜、煮飯,這樣也能得到相當量的無機鐵。另外要注意進食易消化食品,還可選用一些促進胃腸道吸收的藥品與食品一起烹調出美味可口的菜肴,我們常向患者推薦如下食療方法。
(1)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15 g ,羊肉75 g,生姜3片,大棗3枚,水200 ml,油鹽調味,燉熟食。
(2)人參燉雞:人參10 g,雞肉75 g,生姜3片,蜜棗1枚,水200 ml,油鹽調味,燉熟食。
(3)香菇木耳炒豬肝:香菇(浸軟)25 g,木耳(浸軟)15 g,豬肝(切片)75 g,油鹽共炒(加少許水)至熟食。
(4)豬紅瘦肉粥:大米75 g,水適量煮成粥,加入豬紅(血)、豬瘦肉各50 g,生姜(切成絲)少許,生蔥少許煮熟,油鹽調味食。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更多的健康咨詢可撥打百濟新特藥房的全國服務熱線400-101-6868進行咨詢,百濟藥師將為你提供詳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