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斌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目的:比較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治療兒童癲癇的療效。方法:將60例癲癇患兒完全隨機分為丙戊酸鈉組30例,左乙拉西坦組30例。丙戊酸鈉組應用丙戊酸鈉治療;左乙拉西坦組應用左乙拉西坦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丙戊酸鈉組30例癲癇患兒治療后無效4例、有效20例、完全控制5例、加重1例、總有效率25例(83.4%)。左乙拉西坦組30例癲癇患兒治療后無效3例、有效18例、完全控制6例、加重3例、總有效率24例(80%)。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總有效率差異吳顯著性。結論:丙戊酸鈉和左乙拉西坦均是相對有效的小兒抗癲癇治療藥物。
【關鍵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癲癇;兒童
兒童癲癇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男性多于女性,同時與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多在2~14歲期間發作,9歲左右為高峰,16歲前緩解或消失,預后較好。
此癥狀群表現為短暫、單純的部分面部偏側運動發作,如單側面肌、口咽肌、口唇的短暫強直或陣攣性抽動[1,2]。常伴有軀體感覺癥狀,有些可能發展為強直陣攣發作。為家長和患兒本身增添了沉重的負擔,為探討更好的治療兒童癲癇的方法,我院對60例癇患兒應用丙戊酸鈉以及左乙拉西坦進行治療,現將療效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與我院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兒科收治的60例癲癇患兒,男35例,女25例。年齡在3個月至11歲之間,平均年齡6.7±3.8歲。病程20d至11年,平均病程3.8±1.9年。其中強直-陣攣發作10例,強直發作5例,陣攣發作5例,肌陣攣發作3例,失張力發作2例,限局性運動性發作4例,失神發作1例。其中58人有影像學變化,2例影像學無異常改變;臨床表現為發作形式多樣、頻繁,可以強直、或不典型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和失張力發作等多種形式發作。
1.2 納入標準 臨床表現和腦電圖等檢查診斷為癲癇。查血常規(含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和肝功能均正常者。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60例患者隨即分為2組,每組30人,一組給予丙戊酸鈉治療,丙戊酸鈉使用劑量[3,4]為11.5~60mg/(kg.d),首次用藥劑量:<10歲10mg/(kg.d),≥10歲300mg/d,口服,3次/d。1周之后發作未控制或控制不滿意者,則每周分別增加5~10mg/(kg.d),直至達到滿意療效。若服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則改用其他抗癲癇藥物治療。另一組采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商品名:開浦蘭)進行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日10mg/kg,每1周增加上述劑量一次,3~4周加至目標劑量每日20~40mg/kg,將每天劑量分2次服用[5]。觀察兩組的療效。
1.5 觀察指標 服藥前后均進行血常規、血糖、肝腎功能檢查,服藥后1個月時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以后每3~6月復查1次。觀察服藥后療效和發不良反應的情況。
1.6 療效判斷標準 以發作頻率減少的百分率為標準。無效:發作頻率減少<50%;有效:發作頻率減少≥50%;完全控制:發作頻率減少100%;加重:發作頻度增加>25%。總有效率=完全控制率+有效率。
1.7 統計分析: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效果情況 詳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丙戊酸鈉總有效率達到83.4%,左乙拉西坦總有效率達到80%。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丙戊酸鈉和左乙拉西坦均是相對有效的小兒抗癲癇治療藥物。丙戊酸鈉系廣譜抗癲癇藥,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增加腦內抑制性神經介質γ-氨基丁酸(GABA)的濃度和選擇性的增強突觸后對GABA的反應,使神經元的抑制性加強而達到抗癲癇作用的。左乙拉西坦LEV是一種可用于添加治療的廣譜有效的抗癲癎藥。LEV作用靶點是中樞神經的突觸囊泡蛋白2(SV2),SV2有可能是通過提高分泌性囊泡的數量來促使神經遞質的正常釋放。LEV血漿蛋白結合率低,不經肝臟代謝,不誘導肝細胞色素P450酶,主要經腎臟迅速排出。有研究顯示,從安全性來看,LEV無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