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癌癥等以往被視為絕癥的疾病正在逐步取得重大進展。然而,以阿爾茲海默病等為代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卻仍未能夠取得重大進展。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員始終未能徹底了解淀粉樣蛋白體在這些疾病中作用的機制。
據統計,有99.6%的阿爾茲海默癥候選藥物最終都失敗,如此高的失敗概率也使得各大生物制藥公司對這一領域諱莫如深。
最近來自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有望助阿爾茲海默癥等疾病研究走出困境。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成功構建體外阿爾茲海默癥疾病模型,這使得科研人員在體外觀察大腦神經元中淀粉樣蛋白體的積聚以及淀粉樣蛋白體對神經元的毒害作用成為可能。可以說這一模型有望將阿爾茲海默癥的整個發病過程直接展現在科學家眼前。
這項研究的作者Rudy Tanzi和Doo Yeon Kim主要是通過在凝膠介質的培養基中培養神經元細胞,從而構建了一個3D模型。而這些神經元中帶有淀粉樣前體蛋白和另一種與阿爾茲海默癥相關的蛋白前體基因presenilin 1突變型。經過六周的培養,研究人員成功在這一模型中觀測到明顯的淀粉樣蛋白體積聚直至導致神經元死亡。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在這一過程中確定了對神經元凋亡起到重要作用的酶--GSK3-beta。當GSK3-beta被阻斷時,淀粉樣蛋白的產生受到明顯抑制。科學家認為這表明GSK3-beta有希望成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一個潛在分子靶點。
相對于過去的小鼠模型,這一新型體外模型能夠更好地展現大腦神經元發生病變的更多細節。這一研究也將對今后的阿爾茲海默癥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